若想寻一片湖光潋滟,盛世滨湖旅游区便以粼粼波光、蜿蜒栈道迎接你;若想赴一场春日浪漫,唐汪杏花村便以万亩花海、丹霞映粉迎接你;若想品一口地道风味,美食百里风情线便以东乡手抓的鲜嫩、盖碗茶的醇厚迎接你……近年来,东乡县紧扣“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发展理念,立足资源禀赋补短板、挖潜力、创特色,将山川之美、文化之韵、民俗之趣糅进文旅发展的每一处细节,推动文旅产业向“提质”跨越,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奔驰沟
筑基提质:
让美景可及
让体验暖心
“在这里可以看风景、吃美食,还有沿岸的浅水区域可以安全戏水。景区设施也很完善,还设置有打卡拍照点,这趟来得值。”今年夏天,兰州游客郭吉蓉自驾来到东乡县河滩滨湖阳光沙滩,对眼前的景致与服务赞不绝口。这个夏日热门打卡地,平均每日接待游客超千人,成为东乡文旅基础设施升级的生动缩影。
▲盛世滨湖旅游区
基础设施是文旅产业的“生命线”。东乡县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推动盛世滨湖旅游区创建国家4A级景区,升级唐汪杏花村、布楞沟景区等3家3A级景区,步道、观景平台、智慧导览系统等设施逐步配齐;在锁折路毛沟流域打造农家乐集群,23家星级农家乐提供“东乡味道”特色餐饮;建成唐蕃云舍·红塔杏苑民宿,融合民族元素与现代舒适需求,成为乡村旅游的“网红打卡点”;在河滩、唐汪、达板等乡镇布局露营基地,820顶帐篷为游客搭建起亲近自然的休憩空间。
▲东乡县向阳花文化旅游美食节
“不仅要让游客来得了,更要让游客玩得好。”东乡县通过印发《加快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促进乡村旅游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奖补》等方案,为文旅发展保驾护航。县体育公园、林家遗址保护利用设施、沿库经济带游客集散中心等重点项目稳步推进,从“硬件”升级到“软件”优化,东乡县用细致服务让每一位游客都感受到山水之外的温暖。
文化赋魂:
让遗产“活”起来
让体验深下去
位于东乡县东塬乡林家村的林家彩陶文化传承发展基地,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200多名学生开展研学活动。在这里,不仅可以开展观摩交流、研学体验、复制文创、古陶修复等活动,还可以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亲手体验彩陶制作的全过程,从揉泥、塑型到绘纹、烧制,每一步都充满了乐趣与挑战。
▲林家彩陶文化传承发展基地
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东乡县以“保护+传承+创新”组合拳,让“沉睡”的文化资源成为文旅发展的“活水源泉”。在遗产保护与传承上,成功申报东乡族刺绣、平伙习俗、盖碗茶制作技艺、喇嘛川木雕4项省级非遗项目,现有各级非遗项目3项、代表性传承人65名,建成非遗工坊3家、文化传承基地1家;完成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遗址10处,增设文物保护碑、界桩170个,县博物馆顺利晋升国家三级博物馆。东乡族英雄史诗《米拉尕黑》改编的歌舞剧巡演场场爆满,斩获省级文艺会演三等奖,让古老文化在舞台上焕发新生。
▲东乡全羊宴
文化的魅力更在日常体验中流淌。乡镇文化站实现评估定级全覆盖,1个一级站、1个二级站、12个三级站成为基层文化阵地;全年70余场文化惠民演出、送戏曲进乡村、流动展览等活动,让群众与游客在家门口就能感受文化韵味。
融合聚力:
让产业兴起来
让品牌亮起来
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368.58万人次,旅游收入17.95亿元;2025年截至7月30日,接待游客229.58万人次,旅游收入12.23亿元。文旅产业已成为带动就业、增加收入的重要支柱。
▲唐汪杏子采摘节
节庆活动搭台,文旅唱戏。唐汪杏花旅游节、杏子采摘节、美食节等活动连年举办,2024年节庆期间接待游客30.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亿元。依托“东乡手抓”“东乡贡羊”等品牌打造的美食百里风情线,成为味觉与文化的双重盛宴;布楞沟村的红色旅游让人感悟脱贫变迁;林家遗址的研学旅行让孩子们亲手体验彩陶制作;县城夜市的手抓羊肉、油香则构成游客的“深夜食堂”。
▲东干码头
为了让东乡之美被更多人看见,“花儿临夏·好客东乡”品牌宣传多点发力:线下赴兰州、天水开展14场专场推介,走进高校、社区精准引流;线上依托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发布337条短视频,生动画面圈粉无数;借力央视《春暖花开的中国》等主流媒体,让东乡美景走向全国。23名“三区人才”文化志愿者扎根基层,各类技能培训提升从业人员专业能力,更让文旅发展有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东乡丹霞地貌
如今的东乡,就像一幅慢慢展开的画卷:湖光山色间藏着惬意,非遗传承中连着古今,烟火气息里满是热情。随着文旅融合的持续深化,这片土地必将绽放更耀眼的光彩,让“以旅富民、以旅兴县”的愿景照进现实。
记 者:赵好飞
编 辑:张仁财
主 编:覃 霞 责编:马志涛
总监制:陈克义 监制:姬 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