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地貌以陡峭悬崖为显著特征,其倾斜角度是关键标准。桃源洞口的倾斜角度已超90°,堪称典型的丹霞地貌。”9月22日,在福建永安市桃源洞景区,泉州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老师正带领学生们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现场教学。
泉州师范学院老师在景区现场教学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而“研学”这种将课堂搬进实地的体验式教学方式,正逐渐成为连接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重要纽带,受到了高校及中小学学生们的欢迎和青睐。
永安市桃源洞-鳞隐石林风景名胜区是我国少有的融丹霞地貌和喀斯特地貌于一体的独特景区。近年来,景区管委会充分利用特色的地理资源,创新探索“研学+景区”发展模式,以“学”为核、以“游”为媒,巧妙地将研学教育与自然教育融合起来,推动形成“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赢新局面,为山水草木赋予了更高的生态价值。
“永安是福建自然资源较为集中的宝地。地层分布完整,地貌类型复杂,从下古生界到新生界地层均有分布,丹霞、喀斯特、花岗岩、火山岩等地貌完整呈现了五亿年地质演化史,这为资源与环境科学的研究和教学,提供了绝佳的天然实验室。”泉州师范学院教授陈大涌说,“永安铁路、公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当地的研学政策和热忱服务更是吸引我们来此研学的重要因素之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教学的角度来看,研学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束缚,将课本延伸至现实世界,专业性与趣味性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体验所学、运用所学,使课堂真正“活”了起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几天实地研学了永安好多地方,书上学到的地质知识与实际看到的还是不一样。在桃源洞-鳞隐石林风景名胜区,两个不远的地理位置却同时存在两种地貌特征,非常神奇。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真切体验到不同地质地貌的生成,还可以感受到地球跳动的脉搏。”泉州师范学院学生们纷纷感觉收获满满。
高校师生实地研学中
“研学”模式的日益兴起,推动了文旅融合的不断重塑与升级。近年来,桃源洞-鳞隐石林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主动加强与高校开展共建活动,不断创新研学模式,精心打造自然教育体验线路,吸引了各地高校师生、中小学生慕名前来研学。这不仅满足了学生提升实践能力、拓宽眼界的需求,也带动了当地旅游要素的协同发展,成为文旅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立足独特的遗产价值、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我们充分依托福建省首批省级自然教育基地、三明市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三明市区域精品研学点等平台优势,持续在研学经济上做足文章。创新为植物资源挂名牌、为极危物种丹霞梧桐群落设置司法保护令,积极探寻打造丹霞、喀斯特地貌的教育线路,推动自然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增强社会资源在教育中的参与度,有力提升了景区对外知名度和美誉度。”永安市国家地质公园保护中心主任吴慧玲介绍道。
随着各地研学团队的纷至沓来,永安的餐饮、住宿、交通等配套产业也迎来了协同发展的大好机遇。借力教育与文旅的双向赋能,桃源洞-鳞隐石林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先后与三明学院、泉州师范学院、闽江学院、福建农林大学、福州大学等高校,签约了“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协议,年均可接待研学团队约8000人次。如今,在永安,“生态流量”有效转化为“研学留量”,区域消费不断升级,风光“变现”、山水“生金”,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转化,为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黄中泉 魏文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