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评论员
从科技感、体验感十足的文化消费场景,到各具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近年来,北京各种文化新业态不断涌现,既增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又激发市场消费潜力,驱动文化消费迈进转型升级新阶段。以文兴业,城以文兴。从经济拉动到文化繁荣,从产业升级到民生改善,北京推动文化消费的实践,不仅为消费市场注入了新活力,更走出文化与城市共生共荣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成为首都文化繁荣的生动注脚。
2025北京文化论坛首次设立精品文创展示区,600余件文创精品在此闪亮展出。在北京文化论坛会客厅常态化活动“我与地坛”北京书市上,“鲁迅同款毛背心”、文艺包装袋、创意冰箱贴等文创产品同样火热。在北京,各类精彩纷呈的活动正掀起一波又一波文化消费新热潮。
文化消费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能,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式。从2024年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取得销售佳绩的同时带火国内多地景区,到今年年初《哪吒之魔童闹海》跻身全球票房前五助推“谷子经济”,每一次文化消费产品的“出圈”,都为国内实体消费带来了巨大增量。当前,国家制造实力的强大与国人不断增长的文化自信叠加,促成文化生态全方位繁荣兴盛,文化正在从消费认知、消费模式等多维度重塑并赋能消费,为消费增长提供全新动力。
北京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70多年建都史,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融汇于此,成为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近年来,北京持续厚培文化土壤,文化产业日益蓬勃,文化氛围愈发浓厚,不仅在城市发展日志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以强大的辐射带动能力彰显着全国文化中心的厚重底蕴与开创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从科技感、体验感十足的文化消费场景,到各具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近年来,北京各种文化新业态不断涌现,既增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又激发市场消费潜力,驱动文化消费迈进转型升级新阶段。
从55万人次云集地坛的全民共享、跨界融合的文化盛宴,到首钢园融工业文化、山水文化、奥运文化、创新文化于一体,聚力发展“科技+”“文化+”“体育+”多元业态;从鼓楼纵横交错的中心券洞内上演的沉浸光影秀,到“大戏看北京”展演季、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在北京市民共享新时代文化建设丰硕成果的同时,文化消费也日益成为赋能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以文兴业,城以文兴。一张电影票根带动251.7亿元消费,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撬动“大消费”;一场展览串联旅游、商业,“看·见殷商”打造“展览+”多元场景。文商旅体联动更紧密的背后,是机制创新潜力勃发。出台科技赋能文化领域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认定首批12家北京市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今年上半年,北京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22万亿元,同比增长13.3%。如果说,通过对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创新表达,北京为消费场景增添了独特的文化内蕴,引发了情感共鸣,那么,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先进信息技术的加速落地,不仅显著提升了消费体验的沉浸度,更深层次重塑了文旅产业的商业模式,为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持续动能。
当城市更新不再停留在物理空间的改造,而是尝试构建“文化+科技+场景”的复合生态系统,实现从“硬件更新”到“内容焕新”的跨越,当“文化+”消费场景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智能个性服务优化、多元业态跨界创新的过程中实现价值创造,更多充满活力的文化消费新业态也就在加速形成、蓬勃发展。这种变革极大地激发了城市的消费潜力,让文化成为北京经济增长的推进器和催化剂。
从经济拉动到文化繁荣,从产业升级到民生改善,北京以文兴业的实践,不仅为消费市场注入了新活力,更走出文化与城市共生共荣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成为首都文化繁荣的生动注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