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沈巍带着身边的主播,来到了邻近白鹤镇的泗泾古镇。
古镇的入口是一个仿古牌坊,上书“古镇泗泾”四个大字。雪白粉墙上,介绍了泗泾古镇的来历,沈巍借此把这个可称为“上海之根”的古镇的来龙去脉,向主播及镜头前的观众作了介绍:外波泾、通波泾、洞泾、张泾四条泾水汇集于此,故小镇取名为“泗泾”。
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文化古镇,文化资源非常丰厚。这里孕育了著名史学家陶宗仪,明代书画家范允临,江南第一学府、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申报》创始人史量才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
沈巍相继走访了马相伯纪念馆、史量才故居等文化景点,小镇是宁静的,甚至历史在展览厅里呈现的时候,也是静静地诉说着过往,但沈巍总是能够从这些沉寂的历史中,读出鲜活,把握住通联着当代的脉络。
他选择泗泾古镇,与他近期的心态有关。那些甚嚣尘上的反沈派,组成了“反沈联盟”,云集在他每天活动的固定场所,给他的日常讲学、挥毫作业及垃圾分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他搭起了一个流量的舞台,最初的时候,因来人稀少,还保持着自我净化的良好秩序,随着影响不断发散,各种砸锅者如同大浪淘沙,汇聚一起,以每日上演的反常操作,在沈巍出没的场地“进化”为魑魅魍魉,牛鬼蛇神。这是网红基地发展过程中都有的一个鱼龙混杂的阶段。
上一日晚上,这些纠缠不休的自命为“反沈联盟”的散兵游勇,被责令不得在此骚扰滋事,终于,这些沈巍旋风的外围悬浮物,被打捞干净,还给了沈巍一个清白的生存空间。
驱除掉骚扰的层出不穷,沈巍也能静下心来,执着于他的文化输出。在泗泾古镇的历史长廊里徜徉,他看到的是中华文化烛照下的现实里的那些如影随形的暗影与灰度。
为什么中国文化里倡导的“温良恭俭让”,到现实中,总会发生变形?这是沈巍每每与历史和文化觌面时总身不由己反思的问号。
在泗泾“泗水清风文化馆”,沈巍对着展厅里的“仁义忠信”的展牌,依次讲解着“仁”与“忠”的要义:
——“仁者,情志好生爱人”,就是说不喜欢看到死的,希望人家活下去,不会去举报人家,害得人家封号,希望人家一直能够播下去,这就叫情志好生爱人。——
沈巍在这里,直指那些整天举报他的各路豪杰,他把这归之于“底层人只会斗底层人”的怪异现象。
展牌中的“仁者,情志好生爱人”,来自于《春秋元命苞》。
我们在谢狂飞所著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23年12月版)中可以看到一段与此相关的“仁”的解释:
——从汉代儒学开始,学者已经充分意识到,孔子所说的“仁”意味着从人从二,它有两个基本的理论维度,即“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与“好生之德”(《尚书》),《太平御览》引《春秋元命苞》曰:“仁者情志,好生爱人。故其为仁以人。其立字二人为仁。”《周易》也强调“天地之大德曰生”,《诗经》也说“上天有好生之德”,“仁”不是一种静态而孤立存在的德性状态,而是一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生生之谓易”(《易传·系辞传上》)的道德践履的止于至善的生命生长力量。——
沈巍接着对展厅里的“忠”进行了他的解读:
——忠,尽心于人曰忠,(意思就是)我对别人(真心对待),那么对国家也是一样,你对国家把心都掏出来 ,就叫忠,对人呢,这个朋友很忠,什么意思?把心都掏出来了。不欺于已曰信,这个信,这里讲的很重要,什么叫信啊?你连自己都欺,你还讲什么信啊?那么你只要做到你讲的话,说到做到,你不欺骗自己,那么就叫信。——
这里的“尽心于人曰忠,不欺于已曰信”出于宋司马光《四言铭系述》。
而对廉的解释,沈巍同样找到了发挥的源头:“财能使人贪,色能使人嗜,名能使人矜,势能使人倚。四患既能去,岂在尘埃里?”
此语出自宋朝邵雍的《男子四般事》,全文如下:
沈巍讲解道:“有了钱了,让人的贪念越来越重,没钱倒好办,就像你们刷了个嘉年华,便不肯走了,不是吗?他也想要,这就是贪念来了。色的意思就是美女看了一个,好了,养成嗜好了,走在马路上看到美女就要盯看一眼。名能使人矜,名望使人摆架子,出名了啊,就飘了嘛。势能使人倚,就是势力让你不想干活了,就是有靠山的意思。如果这四样东西都被你摒弃的话,你就肯定是一个做出一番事业的人,但是这四样东西,偏偏是你们最喜欢的东西,所以,注定你们不能成为大人物。因为你们做什么,都是为了这四样东西。”
沈巍联系实际,真有点毫不留情啊,听讲的人,估计都要脸挂不住了。因为他们出现在沈巍的身边,正是出于沈巍指出的这四个动机,他们带着原罪而来,只能听任沈巍对他们的挖苦与讽刺。
但是换一个角度,如果有人真的听进去了沈巍的话,虽然不至于能成为大人物,但至少会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成为一个不靠踩压别人就能获得自己的口粮的人。
沈巍的见识,确实有着很多让人醍醐灌顶的独到发现。
比如,他在回答什么是幸福的时候,说:“少想一点幸福,就会离幸福近一点。”
“有文化和没文化的区别,不在于他有脾气,而在于有脾气的情况下,控制自己的脾气。”
“大师是名誉内卷的产物。称老师不够了,必须称大师才行。”
“网络是工具,没有好坏,关键看用的人,就像一把刀,可以切菜,也可以伤人。”
“现实中只有穷人投诉穷人,穷人也不知道富人在哪里,所以只能投诉他天天见到的穷人。”
有着如此见识的沈巍,给人们展现了一个有趣的灵魂,这在互联网上是一种罕见的资源,这也是沈巍能够走红与爆火的原因,因为他填补了互联网的空白。
正因此故,各地文旅对沈巍身上的“流量符号”与“文化符号”依然充满着浓烈的兴趣。
近期,中原某省的文旅,又来向沈巍发出邀约,而福建省的一家红色历史纪念馆,也希望沈巍加盟对他们的历史储备的激发。
国庆长假将至,沈巍身上承载的“符号”能量,对文旅的促进作用,只能是有益无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