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3日 星期二 阴雨
我从小在恩施长大,读书、工作,几十年都没有离开过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大山里的日子安稳踏实,但心里总藏着一个小小的念头:想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后来,机会渐渐多了,我开始有机会出差、学习,真正走出了那片熟悉的山水。
杭州的秀美、广州的繁华、重庆的火辣、成都的闲适、上海的前卫、南京的厚重、武汉的江湖气,还有北京作为首都的大气与深邃——我都一一走过,尤其是以“西部之光”访问学者的身份在北京生活的那两年,我几乎利用每一个节假日,穿行于它的胡同与高楼之间。
风景固然令人惊叹,但慢慢地,我发现旅途中最打动我的,往往不是那些名山大川或著名地标,而是路上偶然遇到的人,以及他们身上所承载的故事。如果把每个人都比作一本书,那旅行对我来说,就像是走进一座巨大的图书馆,每一次相遇,都是打开一个未知的“盲盒”,充满惊喜与期待。
这些年,一种新的旅行方式——“搭子文化”——越来越流行。天南地北的陌生人,通过网络约好,飞到一个共同的目的地,落地后才开始结伴。一起吃饭,一起住宿,费用AA,看起来确实高效又方便,省心又省钱。
我也在路上观察过不少这样的组合。但看得多了,就发现这种模式有些特别的地方。除了在付钱的时候需要“在一起”,其他时候,大家常常是各干各的。你想去博物馆,他想去逛商场;你起早看日出,他要睡到自然醒。行程中临时拆伙、重新组合,甚至约好了又被“放鸽子”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这种基于网络的“搭子”关系,出发前彼此并不了解。它的好处是自由、随意,但缺点也恰恰在于太过松散。我注意到,他们的行程安排几乎完全依赖手机APP,而具体去哪里、做什么,往往取决于团队里那位负责开车的人。这一路看下来,那个坐在驾驶座上的人,几乎没有不显得疲惫的。他/她看似掌握了行程的决策权,但也无形中背负了整个团队的安全和体验质量。也正因为缺乏前期的默契和共同的责任感,一路上因为路线分歧、时间观念不同而产生的争执、抱怨,乃至有人干脆脱离队伍独自行动的情形,我确实见过不少。
相比之下,我格外偏爱另一种方式:不是一个人背上包就出发的独行,也不是和陌生人的临时凑合,而是提前约上三五个知根知底的好友,共同规划一场“组队旅行”。这和个人旅行那种开“盲盒”的随机体验很不一样,它更像是一次目标明确、分工协作的“定向训练”。
在我们这样的旅行里,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建设者。出发前,我们会一起商量目的地,讨论大概的意向。确定之后,便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分工:有人天生方向感好,善于规划,就主动承担起司机的职责,仔细研究路线;有人是“美食家”,对吃喝特别在行,就负责搜寻当地特色餐馆、预订住宿;还有人心思细腻,乐于照料大家,于是就主动包揽后勤,比如管理公共物品、提前购买景点门票等等。你看,这本身就是一场小型的团队建设。一场旅行能否圆满,不再是某一个人的事,而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所以,在这种旅行中,每个人在某个层面都是团队的“领导”。你需要不仅仅考虑自己“我想去哪里”,更要学会倾听和平衡:“他喜欢历史古迹,她可能更爱自然风光,我们怎么安排能让大家尽可能都满意?”这个过程,自然而然地让人体会到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旅行结束时,大家收获的不仅仅是美景,更有对“配合”、“合作”、“团结”这些词真真切切的理解。每一次这样的旅行,都像是一次小型的社会实践课,让参与其中的每个人都能得到锻炼和成长。
当然,只要是团队行动,就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状况”。比如,有人因为拍照掉队了怎么办?有人体力不支,拖慢了整体进度怎么办?或者有人突然提出一个强烈的个人愿望,希望能单独行动一小会儿去完成某个心愿,这又该如何处理?这些看似麻烦的插曲,恰恰是培养我们解决问题能力的契机。我们需要一起商量,权衡个体需求和集体利益,找到那个最大公约数。这就在无形中,培养了我们的管理思维和换位思考的能力。
而正是在一起应对这些突发状况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沟通、协商、互相支持,那些共同经历的焦急、一起想办法的专注、以及问题解决后的如释重负和相视一笑,才会沉淀为真正牢固的记忆。
这种共度时光的体验,才能打下深厚的友谊基石,让人真正懂得什么是“合作”,也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问题和寻找办法。所以,我认为,组队旅行更深层的价值在于,它是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在与人相处中更清楚地看到自身的优点、问题与不足,本质上是一场综合能力和团队素质的培养与提升。
反观现在流行的“搭子”模式,其核心目的往往很直接,就是“凑个份子”,降低住宿、交通等经济成本。大家不需要为彼此负责,也不需要别人来为自己负责,追求的是一种“去责任化”的自由。在这样的框架下,团队内部如果出现冲突,解决方式通常也非常简单直接:能忍就凑合,不能忍就散伙。既然没有深厚的情谊作为基础,也没有任何契约约束,冲突本身似乎也就不需要费力去“解决”,搁置或者回避是最常见的策略。
这种模式下的一次次出行,除了手机里装满的各种打卡照片、社交媒体上收获的点赞、以及短暂新奇体验带来的刺激之外,等到旅程结束,热度褪去,还能在心底留下多少真正温暖、深刻、值得反复咀嚼的回忆呢?恐怕是寥寥无几。那些风景或许很美,但因为没有融入共同奋斗的故事和深厚的情感联结,它们终究像是飘在水面上的油花,难以沉入生命的深处。
因此,在我看来,与其费心去寻找一个个陌生的“搭子”,进行一场场高效却可能流于表面的旅行,不如花点时间,邀上几位志趣相投的老友,精心策划一次共同的远行。前者或许更省心,更“自由”,但后者所带来的那种同甘共苦的默契、那份在协作中增进的情谊、以及那种让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的丰富体验,才是旅行所能赋予我们的、更为宝贵和持久的财富。这不仅仅是看世界,更是在共同行走的过程中,一起塑造更好的自己,并珍藏起足以照亮往后岁月的、共同的故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