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菲菲
今年夏天,西宁的“候鸟式”康养旅游火了——黄金海拔2200青藏高原康养中心的湖景休闲区里,外地游客捧着热茶话家常,目光追着远处北川河的波光;康养酒店的前台处,拎着行李箱的客人排着队办理入住,不少人说“提前半个月才订到房”。
这座平均海拔2200米的高原城市,为何突然成了避暑康养的“香饽饽”?答案,藏在“黄金海拔”对人体的独特影响里,更藏在青海用科学与资源勾勒的高原避暑康养蓝图中。
提起高原,很多人会先想到“缺氧”,但2200米的海拔,却藏着一套“健康密码”。中国工程院院士、“七一勋章”获得者吴天一在首届高原康养医学学术研讨会上特别提到,1500米到2500米是康养的“黄金区间”,而3000米则是氧离曲线的关键拐点,适合开展间歇性低氧训练。
这一论断,恰好让青海成了天然的“高原康养实验室”,尤其是河湟流域(西宁、海东)正处于这一黄金康养海拔带,结合其冷凉气候、洁净空气和丰富植被,形成了发展高原康养产业的独特区位优势。
如今,青海逐渐把“黄金海拔”的优势,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康养体验:在黄金海拔2200青藏高原康养中心,中藏医大夫会根据游客体质调配药膳;北龙山的观景步道上,徒步爱好者在负氧离子中放松身心;纳顿庄园里感受土族歌舞、饮食、住宿为一体的本土文化;平安区的富硒田园间,刚摘下的富硒蔬菜被端上餐桌,成了“食疗康养”的好食材……
黄金海拔的“康养基因”如何被激活?
清晨的北川河湿地公园,广场上的舞者踩着鼓点舒展身姿,动静之间,远处“黄金海拔2200青藏高原康养中心”的门牌,正被初升的阳光镀上一层暖金色。这是西宁人晨练时看得见的“健康地标”,更是外地游客奔赴2200米黄金海拔的“康养目的地”。
走进康养中心,最先被吸引的不是现代化的装修,而是巨大落地窗框住的风景——窗外,北川河湿地公园湖里的水波轻轻晃动,芦苇在风中摇曳,新鲜空气裹着草木清香钻进室内,与空气中淡淡的药材气息交织,让人瞬间卸下疲惫。
这份“一进门就放松”的体验,立足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2200米“黄金海拔”优势,依托吴天一院士团队的高原康养研究成果。也因此,康养中心并未停留于传统住宿模式,而是构建起“低氧疗愈+中藏医康养服务+生态体验”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
“每位客人入住后,康养医生都会先做中医9种体质辨识——是气虚易累,还是血瘀怕冷,或是湿热长痘,通过细致问诊与观察,精准定位健康需求;随后再结合客人的年龄、健康状况甚至出行目的,量身定制康养方案。” 中心负责人尤鲁山笑着介绍。
这份“定制化”的底气,来自专业的医疗支撑。城北区中医院专门选派了13名医护人员驻点,涵盖中医、藏医、推拿、针灸等领域。目前,康养中心能够开展针灸、拔罐、艾灸、尤杰等25项中藏医适宜技术。
整座康养中心共3层,像一个“微型康养生态圈”:33间康养休息室温馨舒适,可容纳50人旅居;康养大讲堂定期邀请专家分享高原养生知识;康养产品展销区摆满了青海本土养生好物;最核心的当属康养中藏医服务体验区,针灸床、艾灸仪、藏药浴桶整齐排列,随时准备为客人提供调理服务……
作为北川青唐小镇的“康养核心辐射点”,这里不只是“住的地方”,更是“全方位康养的载体”,“住宿+康养”的深度融合,让每一位入住者都能沉浸式感受高原康养的魅力。
“今年以来,我们累计接待游客已经超过5000余人次了。”尤鲁山拿出数据时,语气里满是自豪。这些客人中,有来自广东、重庆、上海等地的游客,也有本地注重调理身体的中老年人,还有专程来考察的调研团队——多元客群的青睐,印证了市场对高原康养的认可。
为了让康养服务更丰富,中心还主动“链接资源”。目前,中心已与11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康养产业孵化平台现已开发出5大类、超过100种康养产品,进一步丰富了服务内涵与产品体系。
如今,这里不仅是一处康养中心,更成了西宁高原康养产业的“实践样板”,正一步步推动着“中国(高原)黄金海拔康养之都”的目标落地生根。
西宁的高原避暑康养产业从未局限于“治病养生”,而是以“高原避暑康养”为核心,向文旅、医疗、研学等领域延伸,形成“一核多极”的产业格局。
8月8日,黄金海拔·西宁高原避暑康养系列活动在西宁市北川河湿地公园开幕,举行了学术研讨、体验交流、产品展示、线路发布等十余项特色活动。其中,备受瞩目的《高原康养蓝皮书》研创启动仪式举行,标志该项目正式步入实施阶段,拉开了西宁高原避暑康养季的序幕。
黄金海拔如何崛起“康养新坐标”?
高原康养产业的核心是服务创新与业态融合。海东市在高原康养产业领域率先破局、先行先试,挂牌设立“吴天一院士创新中心”、青海高原康养核心基地等5个科教研基地。7月25日,第二届高原康养论坛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开幕,进一步推动了高原康养从理论研究向市场化、产业化迈进。
值得关注的是,互助县能在高原康养赛道上脱颖而出,源于“自然、文化、医疗”多重密码的叠加,这是其他地区难以复制的独特优势。在这片土地之上,用森林的清新、土族的热情、医疗的专业,把“高原康养”从理论变成了日复一日的鲜活生活。
——第一重密码是“黄金海拔的生态馈赠”。
北龙山是互助森林康养的“核心名片”。拥有“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和“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单位”两块“国字号”招牌。这里不仅有令人沉醉的自然风景,更有“看得见疗效”的康养业态,森林康养依托北龙山景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精心打造了扎龙沟药浴、“望山溪地”露营综合体、“森泊”“趣野”民宿等一批富含康养元素的新业态,北龙山已成为海东乃至全省知名的休闲康养胜地。
“我们致力于成为集生态观光与健康疗养于一体的综合性康养目的地,通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服务功能,北龙山景区正逐步建设成为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健康疗养、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森林康养目的地,为区域康养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海东市互助县卫生健康局吴忠福介绍。
——第二重密码是“土族风情的人文滋养”。
互助的康养,藏在“接地气”的田园生活里。土族盘绣的一针一线藏着匠心,丹麻花儿会的歌声里满是热情,“轮子秋”的旋转承载着民俗记忆……这些文化不是“摆设”,而是深度融入康养体验。
互助县2024年入选“全国县域文旅融合综合竞争力100强榜单”,2025年又入选“全国县域文旅融合发展潜力100强榜单”。纳顿庄园的“纳顿缘起·禅意民宿”,更是互助旅居康养的标杆。这家入选“甲级旅游民宿”的院落,既有土族民居的特色,又融入现代康养元素,让康养不止是身体的调理,更是精神的慰藉。
“我们围绕绿色有机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农食品尝,培育纳顿庄园、西部土族民俗文化村、威远卓扎滩、东和油嘴湾、北山才伦多等86家民宿接待点,形成了一条融合生态农业与民俗文化的乡村旅游产业链。”吴忠福说。
——第三重密码是“医养结合的专业支撑”。
互助早已跳出“康养=避暑”的浅层认知,构建起坚实的医疗保障网。扎实推进全国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创建,建成恒生康复护理院和县中医院康养护理中心,依托中医药特色,健全“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健康管理+老年康复训练+心理文体活动”服务体系,打造了“中医+康养”医养结合品牌。2024年互助县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命名为“国家医养结合示范县”,这份荣誉正是专业度的最好证明。
黄金海拔如何构建康养产业“独特解法”?
高原之上,冷凉气候中,一条融合医、养、研、体、旅的康养产业链正在形成,它不仅是青海绿色发展的重要路径,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切口。
如果说康养中心是西宁康养产业的“专业内核”,那么北川青唐城康养避暑小镇就是其“大众体验窗口”。小镇紧紧围绕“高原康养避暑第一镇”发展目标,仅用一年多时间就成为青海文旅的“新地标”,秘诀在于“把高原资源装进多元业态里”。
“我们依托青唐城文旅产业孵化平台和青唐城登山联盟平台,孵化高原康养、体育赛事、文创艺术、特色餐饮等各类产业,特别是以康养中心为核心打造北川青唐城康养避暑小镇,带动出售避暑房,累计盘活全区闲置资产31.06万平方米。规划高原康养度假线路4条,在全省率先打造青藏高原康养实体的‘样板’平台。”西宁市城北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杨君介绍,“2025年1—8月共接待游客459.55万人次,旅游总花费32.8亿元,同比增长31%、24%。”
在互助,“康养”从来不是单一的“吸氧+理疗”,而是融入生活方方面面的“立体体验”。当地积极探索“住、养、医、护、康”五位一体的健康养生模式,康养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康养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我们将加快‘康养+’业态培育和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推动康养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专项资金支持,健全康养服务体系,优化医疗、养老、休闲等配套服务功能,全面夯实康养产业发展基础,为打造区域康养高地提供有力保障。”吴忠福介绍。
发展高原康养产业是推进健康青海建设的重要实践,也是立足省情实际和资源禀赋大力培育的特色产业。
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康养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将高原康养纳入“四地”建设。提出以高原康养为撬点拓展生态旅游价值链,推动“医、养、研、体、旅”多元融合,打造一批高原生态康养旅游项目,促进特色产业、生态产品与康养旅游的有机融合,培育一批高原生态康养旅游品牌,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不只是一座小镇、一个中心,青海正用“冷凉气候+高原康养”的画笔,涂满整个高原的角落,从医学调理到生态休闲,从文化体验到田园养生,青海把“黄金海拔”的优势,变成了多元立体的康养场景,进一步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从“旅游”到“旅居”,从“避暑”到“康养”,青海正用“凉爽”编织留客纽带,让“黄金海拔”孕育的康养经济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
《青海日报》(2025年09月24日 第5版:青报观察)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