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惭愧,我一个西安“老土著”,第一次听说有个“西安城南第一村”,而且不在长安,而是位于蓝田的皇甫川。
“嫁女就嫁肖家坡,狮子龙灯加社火。”
沿着库峪河走,过南佛沟后马上过桥,进入了一片茂盛的庄稼地,衬着南山白云,前面就是肖家坡村。
老戏楼
肖家坡最有名的就是社火,也是有名的“戏窝子”了。我导航的是肖家坡村的戏楼广场,没有戏楼,说是“戏窝子”就有些不好意思。
戏楼广场前这家房子很有特点,按过去的老说法就是“重阁五开间”,级别不算低,怎么也是个厅局级官员的标准。
广场面积不小,竟然有两座戏楼,一新一旧。旧的从西边看还好,从东边看已经“开膛破肚”,成了一个“半边楼”。
我来看的就个古戏楼,建于1826年(清道光六年),距今马上就有200年的历史了。不知道西安周边的老戏楼中,有没有年代比这个还久远的?
老人说在古戏楼内柱隔扇的背面,有曾来此楼演出的戏班题壁数十条,现存可辨者24条,有镇安同兴班、咸邑景春班、孝义洪福班、商州三盛班、双盛班、镇邑同兴班、咸邑德庆班、鹿鹤班、咸邑晋盛班等班社曾多次在这里演出。
其中题字来此戏楼演出最早的是中和班(1877年),最多的是同兴班(8次),最晚的是景盛班(1905年)。
新中国成立后,西安著名的秦腔剧社易俗社、尚有社、三意社等亦多次来到肖家坡村戏楼登台献艺,续写着古戏楼往日的辉煌。
看看,不知道西安市那个戏楼还有这样明确的记载,这个“城南第一村”真不是瞎说。
要知道能请得起有名的戏班子,说明村子富裕村民日子过得好,老百姓要是吃都吃不饱,谁还有心情看戏?
精神生活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肖家坡位于八里塬下库峪河旁,农业条件好,老百姓日子过的都是不错。
所以,这里自古出厨师,出戏曲演员。
解放前村子有“集英社”“宣化社”等戏班,村民人人爱看戏、个个能登台。建国后肖家坡村先后排练出18回本戏和40段折子戏,说是蓝田县成立戏剧团,就是以肖家坡剧团为班底的。
这一带曾有俗谣:“有女快嫁肖家坡,看了演戏看社火;有女别嫁肖家坡,别人看戏咱烧锅。”说是女子嫁到这里是为了看社火方便,结果嫁过来后亲戚朋友来看社火,女子忙于招待,却没有时间看社火。多幽默。
戏唱的好,社火自然出众,故事多规模大。但肖家坡的社火规模再大,绝不向外村借人、借道具、借服饰头帽,装芯子绝不让外人参与。化妆、打制芯子、制作纸扎、制作戏服头帽的匠人,懂戏通史之人都有。
这可不是普通村子能弄的,肖家坡社火已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只是,眼前的这座老戏楼让人感到唏嘘。
西面看尚可的戏楼东边看却是梁柱腐砖瓦脱落墙体开裂,简直可以用被“开膛破肚”来形容。台上的蒿草有一人多高,密密匝匝围个水泄不通。
很难想象这里曾有身穿华丽戏服的演员粉墨登场,唱念做打,演绎着古今故事;戏台下,男女老少如痴如醉沉浸在故事的情节中。
激昂的锣鼓声、婉转的唱腔声,都从这个残破的戏台中发出来。
我围着老戏楼转了几圈,不胜感慨。
看见我在这里转悠,有老人家问我知道这个吗,说是过去演员在戏楼里头上厕所,往外排水的。
这座老戏楼,已经成为肖家坡人的记忆。
对面的新戏楼,端庄而坐,也是仿古的,但是这样的戏楼在乡村中处处皆是,并没有什么特点。
旁边的石碑一面是赞颂的语句,一面是赞颂的单位。
谁都知道:修复一个老戏楼,所花费的金钱要远远大于建一个新戏楼。
但是,有些事情是能用金钱衡量的吗?
老房子
像肖家坡这样的老村子,老房子一定很多,往戏楼后面走,老房子随处能见,少有还住人的,大多数老房子都已经残破,荒草已经覆盖了院子,让人近身不得。
同样,村里也有很多新式的建筑,一个个小别墅,很是洋气,显得老房子更加的破旧。
我重点要看的老房子,要一直往戏楼广场后面走,这是肖家坡村最有名的老房子,村巷中没有几个人,主要还是靠眼睛自己发现。
这个小木门旁边就是,“六丁六甲天行已过”,这是什么意思?有知道的吗?
这个老房子是二进的院子,面阔三间,这面看房子还基本保持完整,只是有些残破而已。
再往里走,我惊叹了:这竟然是一个四水归堂的二层木楼院子。
四水归堂我也见过好多,但是一圈二层楼的院子,我真是第一次看到。
楼上楼下全是花栏杆,细微处显示着用料的考究和做工的精致。
下面的梁架是穿斗式,上面的花纹不多,以实用为主。
柱础石上的雕花手法粗犷,但是生动可爱。
小木楼的柱子旁,还有一口盖着井盖的井,揭开看井水依然清冽。
在正房门口望望,屋顶的梁架早已垮塌,这里早就不避风雨了,相对来说两边楼房还好。
听村里人说,这家以前是财东家,但是却说不了主家更多的信息。
再往远处望,旁边院子还有倒塌的老房子。
往回走,肖家坡新建的“洋楼”也是不少,老房子和新房子参差在一起,总觉得奇奇怪怪。
村子里凡是“丁”字路口都有小庙,只有这处是一个照壁,上面写着“照壁巷”。
有老人家在门口吃饭,打个招呼,拉拉闲话。
老人说村子里的老房子本来都要拆了新建,但是很多老院子住了好几家,意见说不拢,修也修不成,拆也拆不成。
肖家坡是个大村落,老房子也多,说是从二三百年到五六十年的都有,但是老房子大多都是残败的状态。
我是知道农村庄基地情况的,一个院子住几户人家,修建确实房子很麻烦,但是肖家坡村这么多不同年代的老房子存在,也确实是少见。
要是趁此打造一个“关中农村民居博物馆”,倒是有些意思。
唉,建新房子容易修老房子难,肖家坡宁愿修一个新戏楼,让这么有名的老戏楼都烂下去,就说明了这一点。
搞个“关中农村民居博物馆”,我就是这么一说,大家也就这么一听。
看看,肖家坡这“城南第一村”的名号,大家说到底咋样。
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走向山林乡野,探索身边美景,感受民情风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