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遵义会议召开九十周年之际,盛夏八月,我与几位老同志相约,踏上黔贵大地,赴一场与红色历史的心灵之约。此行,不止于揽胜山水,更在于探寻那激荡山河的磅礴伟力,感受红色基因在新时代贵州跃动的强劲脉搏。
遵义会议会址
启程:红飘带舞动数字长歌
“爽爽的贵阳”以清凉之态迎接我们,刚到龙洞堡国际机场,酷暑燥热便消散无踪。首站,是毗邻机场的“红飘带”——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远远望去,它宛如一条鲜红绸带,在苍翠群山间蜿蜒盘桓,既壮美又灵动。友人介绍,这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的扛鼎之作,秉持“用中国科技美学,打造地球的红飘带”的宏旨,运用顶尖数字光影科技,向世界讲述不朽的长征史诗。
馆内,《红飘带·伟大征程》以全域沉浸式体验,引领我们穿越时空:从“无名英雄”那悲壮的背影,到“血火洗礼”的弥漫硝烟;于“伟大转折”的遵义曙光中破局,历经“砥砺征途”的万水千山;最终抵达“胜利丰碑”的辉煌,开启“新时代新长征”的豪迈。AI 虚拟交互、全维机械律动、三维声场环绕……前沿科技让历史画卷恢宏再现,直叩我们的心扉。而《红飘带·多彩飞越》更是令人惊叹:我们置身8K巨型球幕,乘坐动感座椅翱翔,壮丽的贵州山河尽收眼底,科技之美与自然之奇在此完美交融。其匠心独运、形式新颖、演绎精彩,给我们带来身临其境的震撼与感动。
寻根:赤水河畔忆峥嵘
我们循着红军的足迹,来到赤水河畔的四渡赤水纪念馆。展馆生动地再现了堪称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经典战役。在敌强我弱、环境极端险恶的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凭借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在赤水河畔四次巧妙渡河,最终化险为夷,成功突围。
军校岁月犹如在眼前——当年课堂的墙壁上,教员们用传统方法一笔一画绘制的作战进程图,是参谋作业的基石,是指挥员的“看家本领”。现代军队图上作业,借助电脑绘制显然便捷许多。如今,当我真正踏上这片孕育军事奇迹的土地,赤水河沉稳的涛声似历史的低语,声声敲打我的心扉。院落里的青石板路光滑温润,仿佛仍印刻着红军战士负重前行时血泡与足迹。我伫立在红军勇士群雕前,四十载军旅情怀奔涌而出,我庄重地抬起右手,致以一名老兵最崇高的军礼!沉默的巨石与奔腾的河水,共同铭记着那段扭转乾坤的智慧与坚韧。艰难困苦,铸就希望之舟;滔天巨浪,方显英雄本色。观展者无不深深敬仰和赞叹伟人经天纬地的高超指挥艺术。看今朝神州大地,“红潮滚滚享小康 ,万众依依念伟人”。
圣地:转折之地铸丰碑
参观遵义会议会址是我们此行的重要目的。遵义会议召开至今已整整90年。遵义会议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纪念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之际,研究和探索其历史地位和转折意义,对于我们回顾历史、获得启迪、认识当下、烛照未来,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毛主席亲题的馆名,“毛体”墨宝力透纸背、神采飞扬,在青山的映衬下熠熠生辉,是全国红色场馆中独一无二的瑰宝。
步入旧址,我们脚步放轻,心绪肃穆。那间简朴的会议室,几张木桌,数盏油灯,却曾是决定中国革命航向的关键所在。正是在这里,中国共产党人以非凡的勇气拨乱反正,确立了毛主席的领导核心。这场会议,如暗夜惊雷、破晓闪电,劈开迷雾,照亮了通向胜利的征途。遵义会议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勇于自我革命、坚持真理的光辉典范!自此,“四渡赤水”的神来之笔得以挥洒。正所谓“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党和红军真正“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传承:红色基因新赋能
此行,我们不仅回望了历史,也见证了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蓬勃生机与创新表达。
数字贵州的崛起。在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展示中心,我们感受到了贵州拥抱未来的远见卓识。作为首个国家级试验区,贵州数字经济增速领跑全国,“数博会”已成为全球大数据领域的盛会。华为等领军企业在此构建“数据根据地”,为老区转型升级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我们敬佩贵州省领导登高望远的清晰思路:“认清历史方位,把握战略地位,瞄准发展定位”。
红色景点的缅怀。我们参观了遵义会议会址、四渡赤水及女红军纪念馆等红色景点,还走进了贵州历史博物馆。老同志们饶有兴致地参观了茅台酒厂。走进厂区,空气中弥漫着醇厚的酒香,我有幸现场品味了一杯茅台酒,那浓郁的芬芳瞬间在口中散开。思绪瞬间飘回到 1935 年,当年红军长征至此,茅台酒厂为红军提供了帮助,酒不仅解乏疗伤,更温暖了战士们的心。茅台镇至今仍传颂着许多老区人民舍命支援红军战斗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如今站在这里,我感慨万千。这一杯酒,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先辈的热血。我们应感恩那段峥嵘岁月里的无私奉献,珍惜当下的和平。
教育星火的传递。我们专程回访了习水县由上海王狮集团捐建的“红军楼”教学楼。这栋凝聚着沪商深情厚谊与红色情怀的建筑,不仅显著改善了习水三中的办学条件,更成为浸润红色文化的沃土。令人欣喜的是,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的嘱托,学校已蝶变为贵州长征干部学院四渡赤水培训基地,成为锤炼党性的熔炉、红色文旅的新地标。中央党校中青班学员的频频造访,印证了其非凡价值。王狮集团王总表示,计划携手沪上民企持续助力,让这红色星火燃得更旺、传得更远。
文旅融合的华章。贵州深知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正大力推动其与旅游、科技的深度融合。从静态的“文物展陈”走向鲜活的“情景体验”,从单一景点迈向综合业态,“可见、可知、可感”的红色魅力日益增强,吸引着八方来客。
黔行三思:老兵心语
此行厚重,感悟良多,凝练为三点:
其一,铸魂之本:根基锤炼重于山岳。“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贵州,这片红军长征活动时间最长、区域最广、重大事件最密集的热土,其山水间奔涌着永不褪色的红色。从“红飘带”的数字光影到赤水河畔的深沉追忆,从遵义会址的永恒光芒到“红军楼”里的琅琅书声,再到大数据产业的蓬勃脉动……红色基因,已深深融入贵州发展的血脉,化作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当下,需引导更多大学生、年轻干部,尤其是发达地区的青年才俊,投身革命老区的熔炉。艰苦环境的磨砺与红色基因的滋养,才是锻造栋梁之才的正途!要警惕过度倚重具有美西方留学背景者直接进入发达地区及高层决策咨询机构的倾向。若缺少最基层丶边远老区及艰苦环境的锤炼,恐怕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人品如屋基,不牢则后患无穷;官德似门窗,勤拭方保阳光满室;党性乃大梁,坚挺则大厦永固。这三者的锤炼,乃是百年大党基业长青的根本!不忘来时路,方知前行方向。
其二,连心之桥:东西协作贵在恒久。这趟旅程,是历史的回响与深沉的感恩,更是未来的召唤——召唤我们不忘初心,矢志不渝。在新长征路上,我们要将红色旗帜擎得更高,将精神之火燃得更旺!无论是老区干部还是普通群众,对党中央二十余年如一日推动的东中部与老区、边疆结对帮扶政策,都赞不绝口,心怀感恩。实践证明,对口援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坚实纽带,建议主流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讲好帮扶故事,凝聚更强的共识与奋进力量。
其三,守正之盾:真理高地不容侵蚀。今日之中国,伟人毛主席的思想理论依然是战胜困难与挑战的法宝。精神如炬,信念如磐。一个国家、一支军队,在精神上有怎样的海拔,就能攀登怎样的高峰。主流媒体要勇于担当,对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渗透及某些公知的歪理邪说,要敢于亮剑、旗帜鲜明地批驳。同时,要积极主动管理好自媒体舆论阵地,用红色经典、英雄史诗、优秀传统文化充盈网络空间,牢牢占据思想文化高地。必须坚定不移斩断美西方反华势力的文化渗透渠道,让“延安窑洞对”的历史警钟长鸣不息!(作者系上海浦东新区原区委常委、人武部政委 顾健)
文章来源:《人大论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