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山古时候就是皇家看中的地儿。元代开始,它就成了园林一部分,到了明清,地位更高了。明成祖朱棣在北京建都后,玉泉山的泉水成了宫廷专供,每天凌晨有水车从西直门拉水进宫,那水清澈甘甜,被人夸成宝贝。
清康熙十九年,南坡上建了澄心园,后来改叫静明园。这园子是北京“三山五园”里的一山一园,乾隆皇帝还封玉泉为“天下第一泉”,列入燕京八景的“玉泉趵突”。
山上有香积寺,里面有玉峰塔,山顶还有金行宫和芙蓉殿。这些建筑不光好看,还实用,皇帝们避暑、赏景、甚至议事都来这儿。这山虽小,历史却长,皇家园林的底子让它天生就适合藏事儿。
新中国成立后,玉泉山的角色变了天。1949年3月,中央从西柏坡进京,先在香山落脚,玉泉山作为西山的一部分,自然就卷进来了。中央军委看中这儿的位置,隐蔽又清幽,便于警卫,就划给了军委管辖。
从1950年起,大量办公和居住设施建起来,供国家领导人用。伤病的老将也来这儿养病,顺便聊军事。
建筑按功能分,居住区、会议区、指挥区一应俱全,还有地下防空中心,通信设备齐全,确保万一也能正常运作。这地方成了军委实际驻地之一,最高军事权力机关的延伸。别以为它闲着,国防大事、军队改革政策,好多都在这儿敲定。
玉泉山不光是住和办公,还牵扯到实际生活保障。新中国初期,经济恢复阶段,领导人饮食安全是个大问题。市场采购不稳,中间环节多,还怕出事儿。中央在玉泉山和香山一带建专供农场,规划600亩左右,由警卫局管。
起初参考苏联经验,建小型农场产奶制品、鲜蛋、蔬菜。1956年后扩展,叫玉泉山农场。生产方式讲究,用发酵大豆当肥,玉泉山矿泉水灌溉,不加化肥农药,全有机。产品经过严格挑选储存,防范风险。
农场目的简单,稳供应、降成本、堵安全漏洞。要是食品出问题,国家决策就麻烦了。香山农场是基础,巨山农场也参与,部队战士常年管生产,甜心白薯、稻子都种。特供不是奢侈,是保障,历史背景就是那样。
再说说玉泉山在政治决策里的分量。它不是摆设,而是真刀真枪干活的地方。1949年进京后,毛泽东在香山和玉泉山间切换,起草了不少文件。
比如1949年4月的《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指导渡江战役;同月《南京政府向何处去》,分析国民党动向;8月《丢掉幻想,准备斗争》,提醒警惕外部势力;6月《论人民民主专政》,讲新中国政权基础。
从这儿起,它就得了“政治后花园”的名头。不止这些,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简称“50条”,起草组25人,在玉泉山驻扎半年。
军事上,它有秘密基地,地下指挥中心深埋山体,应对特殊情况。周边无牌子,守卫森严,车辆进出严查。玉泉山管理局归中办管,维护这些设施运行。历史上,它从皇家到军委,转变顺理成章,就是因为位置好,环境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