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孙炜
人生行迹,往往初逢最是铭心。我往奉化溪口已二十余次,而最清晰者,仍是1985年的初访。彼时我身为保健医生,随同一众离退休老干部,穿越四明山蜿蜒之路,直指溪口而去。
车行山间,窗外绿意逼人。一位原籍奉化的老干部操着浓重宁波腔笑道:“走过三江六码头,吃过奉化芋艿头。”我曾在杭州西湖区务农数年,知那地的芋艿头多是喂猪之食,人皆不食,闻此不免心生疑惑:奉化的芋艿头竟如此特别?
又有一位奉化籍的老阿姨接口道:“奉化是‘中国水蜜桃之乡’,诸位到了溪口,定要买些回去尝尝。”言谈间,车已行至一处摊贩云集之地。但见道旁排列着各色农产,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芋艿头与水蜜桃。芋艿头果然非凡,高大异常,远非西湖区所见可比;水蜜桃则红白相间,娇艳欲滴,宛若山村少女初熟的脸庞,令人望之而生津。
甫下车,欲选购水蜜桃,忽见路旁立一牌,上书“跸驻”二字。旁有清溪流淌,溪边又有一牌,标注“剡溪”。我心中顿生疑惑:这些地名有何典故?暗忖回程后定要买本辞海,好生查考一番。
想来这地处偏僻之乡,竟是人杰地灵,物产丰饶。传说中山里人家有女长成,要悬旗招婿的深山老林,却是如此钟灵毓秀之地。我暗自思量,若非已有婚配,背旗求亲者中,必有我一份。
溪口文昌阁。视觉中国。
溪口之美,不仅在山水之间,更在风物之盛。那芋艿头的滋味,后来尝过,果然软糯香甜,与昔日所识大相径庭。当地人告知,此间土壤特殊,气候适宜,故芋艿生长尤佳。我忽悟物各有性,地各有利,同一物种,在不同水土滋养下,竟有天壤之别。这何尝不似人生际遇?同一人,置于不同境地,其发展亦迥然不同。
水蜜桃更是溪口一绝。轻轻一撕,薄皮即破,汁液四溢,甘甜沁心。老干部们品尝后,皆赞不绝口,纷纷购买,欲带回家中与亲人分享。我观他们满面红光,言谈间洋溢着对故乡风物的自豪,仿佛这桃子的甜美,也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
“跸驻”二字,后来查证,方知是古时帝王驻跸之意。相传宋高宗曾在此驻跸,故得名。而剡溪,则是源自嵊州的一条溪流,蜿蜒流经溪口,清澈见底,滋养着这片土地。知晓这些地名的来历后,我再观溪口山水,顿觉历史厚重,文化深远。一条溪,一个地名,都承载着千年的记忆与故事。
溪口小镇依山傍水,白墙黛瓦,古韵悠然。镇中居民淳朴好客,见我们这些外来客,皆笑脸相迎。一位卖桃的老妪告诉我,她家世代居住于此,种植水蜜桃已有百年历史。“这桃子啊,得天地之灵气,吸山水之精华,所以才这般美味。”她言语间透着对家乡的深情与自豪。
同行的老干部中,有多人原籍奉化。他们离乡多年,此次重返故里,感慨万千。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指着远处一片桃林道:“那曾是我家的果园,少时常在那里嬉戏玩耍。”言毕,眼中闪着泪光。物是人非,桃花依旧笑春风,而人已鬓白如雪。乡愁是一种奇妙的情感,它让人们对故乡的一草一木都怀有特殊的眷恋。
我作为保健医生,本是为照顾这些老干部的身体而来,却不想在此行中,收获了远超预期的体验。不仅是溪口的山水风物令人难忘,更是这些老人对故乡的深情打动了我。他们中许多人年少离家,参加革命,辗转全国各地,直至暮年方有机会重返故里。这种跨越时空的乡情,比任何风景都更加动人。
当地特产奉化芋艿头。视觉中国。
夜幕降临时,我们入住当地招待所。窗外剡溪潺潺,月光洒在水面上,银波粼粼。老干部们聚在一起,畅谈往事,言笑晏晏。我独自走出房门,沿溪而行,感受这山乡夜的宁静。空气中弥漫着桃子的甜香和芋艿的清香,混合着溪水的水汽,沁人心脾。
忽然明白,溪口之美,不仅在于它的物产丰富,更在于它承载了无数人的乡愁与记忆。每一颗芋艿头,每一个水蜜桃,都不仅仅是食物,而是这片土地的精灵,是连接游子与故乡的纽带。
回首此次溪口之行,已过去数十载。其间我又多次造访此地,每次都有新的发现与感受。但1985年的初访,始终是最鲜明的记忆。那些老干部多已作古,而溪口依旧山水如画,芋艿照样香甜,蜜桃年年丰盛。
有时我想,人生的缘分奇妙无比。若不是那次作为保健医生随行,我或许不会与溪口结下如此深厚的情缘。一座小镇,一条溪流,一些特产,竟成为生命中难以磨灭的记忆。
今撰此文,不仅为记录那次难忘的旅行,更是为致敬那些将青春奉献给国家的老干部,致敬所有热爱故乡的人们。溪口的美,将永远流淌在剡溪中,甜在水蜜桃里,香在芋艿头内,更留在每一个曾经到访此地的人的心中。
人生如旅,溪口似歌。每思及此,便觉人间值得,山河可恋。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