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在日本京都市中京区高仓通,京都文化博物馆对外开放。这里的前身是创立于1968年的平安博物馆,展示了平安京遗址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回顾了京都府一千多年建都的辉煌历史——
申威隆:90后“陕西文博一哥”
京都文化博物馆分为主馆与别馆。别馆是过去的平安博物馆,建筑是旧日本银行京都分行所在地。这里始建于1906年,红砖瓦搭配白色花岗岩,具有明显的西洋式风格,由日本近代著名建筑师辰野金吾设计。1969年,被指定为重要文化遗产。
2025年4月19日傍晚,得知京都文化博物馆晚上7点半才闭馆,我赶紧乘坐地铁前往,在乌丸通站下车以后,向东南步行约400米,便看见博物馆的主馆。这里紧邻别馆的北侧,外观为南北向的长方形,跟别馆相比更加现代化,好像是一座临街的商场。
博物馆的入口处,没有明显的标志,只是悬挂着两条横幅,上面写着“京都文化博物馆(THE MUSEUM OF KYOTO)”。走进主馆内,总共有七层,一层复原了江户时代的店铺,二层为基本陈列和临时展厅,三层为放映室和综合展示室。
目前,这里的基本陈列以“京都历史”为主题,通过重要的考古发现和代表性的文物等,依次展示了平安时代、镰仓时代、室町时代京都的社会变迁。
1.罗城门
走进二层的基本陈列展厅,迎面是一件罗城门复原模型。正面是门楼的全貌,背面是施工的状态,可以看到整个城门的内部结构。在不断变换的灯光下,结合背景的宣传影片,展示了罗城门修建、辉煌、废弃的过程。
罗城门是平安京的正南门,位于中轴线朱雀大路的南端,模仿中国唐长安城明德门建造,南北五级石阶,双重楼阁形制,檐瓦装饰鸱尾,极具盛唐气象。
2.平安时代(794—1185)
在京都盆地,人类活动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周围的山麓发现大量当时人类使用的刀形石器和锥形石器。经过绳纹时代、弥生时代、古坟时代,这里逐渐被开发,出现大型的聚落。
公元794年,桓武天皇迁都于此,正式命名为“平安京”。新都模仿中国唐长安城规划,以北端正中的平安宫为中心,建设纵横交错的棋盘状道路。这里陈列着平安宫遗址出土的砖、轩瓦、鬼瓦、覆地石等建筑材料。
2.镰仓时代(1185—1333)
1185年,源赖朝在镰仓成立幕府,开始形成新的行政机构,标志着日本进入武家政治时代。从此以后,京都和镰仓成为日本的两个政治中心。经过战火的摧残,京都城市格局发生变化,鸭川以东地区发展起来。
这里展示了一幅创作于十九世纪的《中古京城图》复制品,用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文字描绘出十二至十三世纪京都的全貌地图。西边的里坊已经消失,东边的里坊更加繁荣,众多桥梁横跨鸭川两岸。
3.室町时代(1336—1573)
1336 年,足利尊氏在京都室町建立幕府,京都再次成为政治权力的中心。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之下,茶道、花道、能剧等传统文化形式得到很大的发展,并且与禅宗思想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念。
日本古代铜镜被称为“和镜”,最初源于中国汉唐时期传入的铜镜,经过镰仓时代和室町时代发展,至江户时代完全形成民族特色。在京都阪东屋町,曾经出土大量和镜,这里从十四世纪到十九世纪都是富裕商人的居住区。
十六世纪中叶,丰臣秀吉掌控京都,对城市进行大规模改建,奠定现在京都的城市格局。1869年,明治天皇将首都迁至江户,京都1075年的建都历史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京都幸免于美军轰炸,保留众多的历史建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