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下午,2025北京文化论坛“西辽河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及其现代意义”专业沙龙在内蒙古大厦举办。活动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自治区文物局局长、研究馆员曹建恩主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分别发布“十四五”期间西辽河流域系列考古成果,来自国家科研机构、国内知名高校和地方文旅部门的18位专家学者开展了3场学术对话。
“西辽河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及其现代意义”专业沙龙现场。主办方供图
西辽河是辽河正源,由老哈河与西拉木伦河汇合而成,涵盖内蒙古东部、辽宁西部及河北北部。这里地处农牧交错带,气候温润期适宜旱作农业发展,干旱期则促使经济形态向游牧过渡,特殊的生态环境孕育了独特的文化适应性。西辽河文化是以中国西辽河流域为核心区域的区域性文明,与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并列为中华文明的三大源头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晚期,历经万年发展,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活动现场,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文瑞介绍,近年来,河北省在西辽河流域共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遗址,对研究红山文化等史前文化提供了关键材料。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金松介绍,2021年以来,内蒙古在西辽河流域开展的一系列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中华文明探源提供了重要支撑。新石器时代乌兰图嘎遗址发现房址、灰坑等110余处,出土遗物1800余件,将西辽河流域中轴线建筑布局特点追溯至距今约8000年。西刘家屯遗址出土陶、石、骨、蚌等器物300余件,为研究西辽河流域早期文明演进及社会发展提供了新材料。新石器时代彩陶坡遗址、元宝山积石冢以及青铜时代小塘山遗址、西大梁遗址、稻田村南遗址等发掘工作,均为研究西辽河文化提供了新实证。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白宝玉介绍,近年来辽宁在朝阳、阜新地区调查发现847处红山文化遗存,在大凌河流域朝阳地区约6000平方公里调查范围内发现红山文化遗址230余处,其中220余处为新发现。结合调查发现,初步确认红山文化最大分布范围已近30万平方公里。此外,辽宁开展了牛河梁遗址周边的红山文化考古勘探,进一步明确了遗址的文化内涵与年代序列,提取了关键地层与遗存信息。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辽宁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郭大顺对系列考古新发现进行了点评。
在沙龙对话环节,第一场对话以“西辽河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为主题,中央民族大学边疆考古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魏坚,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原主任、教授朱泓,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世界考古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贾笑冰,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负责人围绕西辽河流域文明演进模式、环境变迁与文明兴衰的互动关系等主题进行了交流。
第二场对话以“比较视野下的西辽河文化研究”为主题。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考古博物馆馆长、中国考古学会秘书长刘国祥研究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方向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馆员魏兴涛,故宫博物院出版部副主任、编审宋小军,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主任、特聘教授杨益民,暨南大学教授熊增珑围绕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长江中下游地区凌家滩和良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讨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王明达、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张敬国进行了补充发言。
第三场对话以“西辽河文化的重要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为主题,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孙英民,辽宁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徐昭峰;赤峰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黄河,通辽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周国刚,朝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永辉,安阳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晓阳围绕文化遗产保护、活化利用与文旅融合进行了交流探讨。
沙龙活动当日,西辽河文化发展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河北、内蒙古、辽宁等省(区)签订了《冀蒙辽西辽河文化发展工作联席机制》。今后,三地将在西辽河文化研究、考古发掘、文物保护、文旅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强协作。
记者/何安安
编辑/罗东
校对/王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