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川,群山环抱,伊水悠长,千百年来孕育出众多掩映于苍峦碧水间的传统村落。潭头镇大王庙村赓续红色血脉,革命旧址无声诉说峥嵘岁月;秋扒乡白岩寺村古寺幽深,古木参天,与古院共筑一方禅意净土。它们不仅是地域文化的活态见证,更是延续乡土文脉、凝聚家园记忆的重要载体。
9月19日,“文产赋能,栾川实践 2025 全媒体采风活动”采风团一行走进河南栾川县秋扒乡白岩寺村与潭头镇大王庙村探访,看栾川如何以保护为基、活化为要,让一脉古韵焕新机。
白岩寺村:禅意古村的“云上”蜕变
清晨被古寺钟声唤醒,推开窗是漫山苍翠;午后在民宿庭院品一杯咖啡,看阳光洒在青石板上,夜晚仰望银河星宿,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走进白岩寺村,采风团成员们瞬间被这幅“人在画中游”的场景打动。
白岩寺村的蜕变,始于对古村落肌理的敬畏。不同于大拆大建的开发模式,该村坚持修旧如旧,将几处老宅修缮改造为禅意民宿,保留木栅栏、青石板等传统元素的同时,完善水电、网络等现代化配套。
据了解,白岩寺村依托古村落保护开发项目,打造“云上白岩”乡村旅游度假区,通过整村开发运营,构建了约650平方米的康养院落,引入餐饮、农事体验、乡间美术展等多元业态,把闲置资源变成增收资产,助力乡村振兴。
如今,在“白岩青年养老院”里,咖啡香与艺术创作的灵感交织,吸引着不少年轻游客驻足。老居民回来、新村民进来,房子有人住、产业有人做、消费有人来,村民们也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大王庙村:红色基因激活六百年古村
如果说白岩寺村的魅力在于禅意山水,那么大王庙村的底蕴则藏在红色记忆与明清文脉之中。
在这座拥有600年历史的古村落里,无论是村口矗立的牌坊、古桥旁镇守的石狮,还是青砖灰瓦的老宅,都处处透着岁月的厚重。而1939年至1944年河南大学在此抗战办学的历史,更为其增添了独特的红色印记。2014年,大王庙村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2024年,入围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典型案例名单。
采风团成员们走进大王庙村的河南大学抗战时期办学旧址研学基地,触摸着斑驳的墙壁,聆听抗战办学的红色故事。据介绍,为唤醒沉睡的文化资源,该村以乡村运营为抓手,对李家大院、孙家大院等旧民居及河南大学农学院、林学院旧址进行系统性修缮,恢复古官道等巷道原始风貌,将废弃学校改造为集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研学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研学教育基地,并引进专业运营商负责运营管理。
大王庙村乡村运营师石彩芳说:“我们在大王庙村原来的基础风貌上,创建了研学基地、农业产业园、高档民宿、商业街区,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从单一的种植到礼盒包装。增加产业附加值,带动农民收入。真正实现让村民富起来,让乡村美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在采风活动尾声,一幅特殊的手绘长卷将本次活动推向高潮。高义民、高峻岭两位书画名家现场挥毫泼墨,以“文产赋能,栾川实践”为主题,将栾川的青山绿水、古村风貌、人文底蕴融入笔墨之中、定格长卷之上。
采风团成员也纷纷提笔,在长卷上题字添彩。“栾川美景天下稀”“山水与人文共舞,经济与生态共赢”“一定带家人再来”“祝栾川越来越好”……一字一句,饱含成员们本次实地采风的所思所感,以及对栾川发展的美好祝福。这幅融合了专业艺术与大众情怀的时代长卷将被捐赠给栾川县文旅局,为栾川文旅IP增添新的内涵。
从白岩寺村的禅意康养到大王庙村的红色研学,栾川的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实践始终坚守保护传承优先和活化利用惠民的理念。在这里,古村落不再是静止的文物标本,而是充满活力的发展平台,让老宅院里盛满星光、窗台前飘出咖啡香的美好场景成为现实。未来,随着“文产赋能”的持续深化,栾川的古村落必将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