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文明的交响 一次世界的相约
——第八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速记
9月的敦煌,暑气渐消却热情不减。敦煌国际会展中心前,各国国旗迎风飘扬,如同向世界发出的诚挚邀约:第八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启幕,期待以文化为媒,共赴一场丝路之约。
2.4万平方米的展馆内,多元文明的印记在此交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瑰宝、非遗技艺与风土民俗集中亮相;敦煌研究院带来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敦煌学研究新突破,尽显千年敦煌的当代活力;甘肃本土非遗创新成果与文创精品,演绎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行走其间,目光所及皆是文明的交融,耳畔所闻尽是文化的对话,让每位与会者沉醉其中。
科技赋能:B馆里的“千年敦煌新体验”
敦煌国际会展中心B馆是敦煌文化“活起来”的核心舞台。在敦煌研究院“典范”“高地”建设成果展展厅,数字科技与千年壁画的相遇,打破了时空的阻隔——游客戴上VR设备,便能“走进”莫高窟洞窟,指尖轻触间,壁画上的飞天似从屏幕中飘出,历经岁月沧桑的彩塑也仿佛有了呼吸。这种沉浸式体验让“触摸千年文明”不再是想象。
“来敦煌很多次,这是我第一次以这样神奇的方式感受敦煌文化。”体验了“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的游客刘晓莉难掩兴奋,盯着屏幕里动态复原的壁画,“你看那飞天,裙摆飘动的弧度、眉眼间的神韵,太美了。”
同一展馆的甘肃文旅非遗文创展及“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展区是一场“传统与匠心的对话”。面塑非遗传承人杨凯的作品前围满了驻足观赏的游客。他历时一年创作的大型面塑《观无量寿经变》,以榆林窟第25窟壁画为灵感,将菩萨的端庄、亭台的精巧、莲花的灵动、宝池的澄澈立体呈现。“去年参展时作品还少了些细节,今年特意加上了飘带、宝树,让佛境的层次感更足。”杨凯轻抚着面塑上的纹路,眼中满是对非遗技艺的热爱。
在“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展区,明快欢乐的非洲鼓声穿透人群,引得大家闻声前来欣赏。来自加纳的阿代桑普森手持鼓槌,随着节奏舞动。他面前的展台上,摆放着手工制作的篮子、蜡染布与木雕面具。“这些都是加纳人用传统手艺做的,每一件都带着家乡的温度。”阿代桑普森说。他希望这些展品能成为“文化纽带”,让更多中国人了解加纳,也让中加友谊在文化交流中愈发深厚。
艺术碰撞:C馆里的“丝路美学新表达”
如果说B馆是“传统的活化”,那么C馆则是“艺术的创新”。一层展馆内,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带来的作品格外吸睛,有的雕塑以沙海为原型,用粗犷的线条勾勒丝路商道的苍茫;有的则以抽象形态,诠释当代人对丝路精神的理解。敦煌本土雕刻艺术家“胡八刀”站在一件人物雕塑前,忍不住称赞:“雕塑线条简洁锋利,把人物内心的情感都‘刻’出来了,跳出了现实的束缚,对我的创作很有启发。”
C馆二层的“一带一路”国际书画精品展,以“丝路文明互鉴,翰墨艺术交融”为主题,汇聚了全球艺术家的心血。保加利亚画家玛利亚·那尔班托娃的《丝路之沙》前,游客王先生看得格外专注。这幅用沙子与丙烯颜料创作的作品,底色虽是大漠的荒芜,却在细微处藏着生命的痕迹。“沙子代表着时间的流逝,也象征着丝路的苍茫。”王先生被这幅画的细腻打动,“它让我明白,生命在无穷的时空里或许脆弱,但艺术能让这份脆弱变得有温度。”
在丝绸之路敦煌杯创意设计大赛成果展展区,青海油田职工刘志萍对着一件“飞天舞面·无界之韵”文创品拍照。“你看这个设计多有意思,把飞天腰间的飘带换成了根根分明的面条,既有敦煌的仙气,又有甘肃的烟火气。”她笑着说,“这次来敦煌文博会收获满满,B馆的壁画保护‘黑科技’让我脑洞大开,C馆的创意设计让我看到许多艺术新玩法,真想多来几趟,把所有精彩都看完。”
好物云集:E馆里的全球丝路生活图景
E馆的首届“敦煌华彩”国际文旅商品展,是一场“舌尖与指尖的全球之旅”。丝路沿线各国的精品好物在此汇聚,新西兰奶粉、俄罗斯红肠、越南黑咖啡、伊朗手工地毯、东南亚香料……很多敦煌市民带着购物袋穿梭其间,享受在家门口全球购的便利。
“你看这袋新西兰奶粉价格比超市还亲民。”敦煌市民王青英拎着一大袋“战利品”说,“本来只想逛逛,没想到收获这么多,既看了文化展,还买了很多实惠好物。”
在伊朗生活馆,色彩瑰丽的手工地毯与瓷器让游客挪不开眼。商人玛丽会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她拿起一个绘有波斯花纹的盘子向游客介绍:“这是用波斯传承了5000年的手艺做的,要经过1000摄氏度的高温烧制两次,再由匠人手工彩绘,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特别有收藏价值。”玛丽是第一次来敦煌,她眼中满是对这座城市的向往:“我早就听说敦煌是世界四大文明交融的地方,特别神秘。这次来,不仅看到了精美的壁画,还感受到了敦煌人民的热情,这里的文化特别有魅力,明年我还来。”
记者手记:
以文化之名,赴千年之约。走出展馆时,夕阳为鸣沙山镀上了一层金辉。这届敦煌文博会,早已超越了展览本身的意义。它是一次文明的对话:东方面塑的细腻与非洲鼓点的奔放相呼应,伊朗“米娜”工艺的厚重与敦煌数字科技的灵动共生;它是一次传统的新生:“95后”非遗传承人的创新、“飞天牛肉面”的巧思,让古老技艺在当代焕发光彩;它更是一次全球的相聚: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因文化而相识,因热爱而共鸣,完美诠释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深意。
丝路漫漫,文明灼灼。这场跨越山海的文化之约,不仅点亮了当下,更照亮了未来——愿以敦煌为起点,让文明的火种沿着丝路继续传递,让每一种文化的独特之美,都能在包容与互鉴中,绽放永恒的光芒。(酒泉融媒记者 陈燕 刘铁成 张倩 翟丰国 王明玲)
责任编辑:赵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