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上添花
□孙连宇
近日,在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上,“沈阳故宫景区非遗手工技艺进景区的文博创新之路”案例,入选2025《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蓝皮书》优秀案例。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亮绝活,戏台上演出传统曲艺,市集里可体验手工技艺……这一创新不仅为景区增添文化厚度,更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静态展示变为可感、可触、可参与的活态体验。国庆、中秋双节将至,非遗进景区,首先是文旅双赢的战略选择。对旅游行业而言,有效破解了“门票经济”困境,通过提升文化内涵增加游客停留时间和消费意愿;对非遗保护而言,景区的稳定客流能解决非遗项目“养在深闺”的窘境,为非遗找到规模化受众。沈阳故宫通过搭建集创作、展示、销售、体验于一体的平台,让非遗项目从“被保护”转向“自主造血”,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提升。
要让非遗与旅游真正实现“1+1>2”的融合效果,还需进一步创新路径。其一,应推进“一景区一特色”非遗匹配模式,根据地域文化特征精准引入非遗项目,避免千篇一律。其二,利用数字技术拓展体验维度,通过AR/VR等手段还原非遗的历史场景,增强互动性。其三,结合节庆设计专题活动,如中秋可推出月饼模具雕刻体验等应景项目。其四,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旅游企业的合作机制,要确保展演常态化而非临时性。尤为重要的是,要培养一批既懂非遗又懂旅游的复合型人才,让非遗展示不仅仅是简单的“手艺摆摊”,而要成为有深度、有故事的文化叙事。
非遗进景区的意义,在于让文化传承从被动保护变为主动参与,让记忆在互动中延续。我们应该在更多有条件的景区持续探索非遗进景区的场景创新、技术赋能与生态构建,促进文旅融合之路越走越宽。
来源:沈阳日报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