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庆中秋“超级黄金周”将至,8天长假叠加灵活拼假方案,点燃民众出行热情。多个旅行平台预订大数据显示,假期旅游市场呈现出赏秋与传统文化及红色旅游为主线、情绪价值与品价比并重等显著特征,游客出行偏好更趋多元与理性。同时,各地纷纷端出“体育大餐”,“跟着赛事去旅行”正成为新风尚,持续释放体育消费活力。
新民晚报表示,国庆中秋“超级黄金周”旅游市场已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小众、深度、情感化的需求趋势,既反映了民众对“美好假期”的更高追求,也为旅游行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境内赏秋游、特色文化主题游备受广大游客青睐
境内游热门目的地中,北京、上海、三亚、成都、广州、重庆、杭州、南京、西安、青岛等是截至目前途牛平台用户国庆中秋假期出游的热门选择。出游主题方面,赏秋游、传统文化游、红色旅游等受到游客青睐。
赏秋游方面,桂林龙脊梯田、重庆武隆、阿勒泰喀纳斯、九寨沟、稻城亚丁、黄山宏村、长白山、婺源篁岭等吸引了更多赏秋游用户的关注,截至目前的预订热度排名靠前。在赏秋热潮的带动下,行摄、露营、旅拍、徒步探索、骑行漫游等特色主题的旅游产品热度高涨。传统文化游、红色旅游方面,天安门广场、故宫、圆明园遗址公园、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井冈山风景旅游区、延安革命纪念地景区等成为更多游客感受中国传统文化、追寻红色足迹的热门之选。
在出行方式上,节假日“居高不下”的机票和“一票难抢”的高铁,让自驾再度脱颖而出,成为家庭出游的主要形式,近一周各地“自驾”相关话题热度平均上涨超100%,乌兰布统、甘南、川西、独库公路等自驾线路热度名列前茅;去哪儿平台租车订单增幅显著,新疆伊犁、青海海东等城市租车订单涨幅居前,适合多人出行的SUV、商务车订单同比增1.6倍,亲子游带动带宝宝座椅的租车订单增1.7倍。徒步、登山等户外活动重回热门,西双版纳基诺山徒步热度提升150%,雨崩徒步、长穿毕徒步等经典线路成为年轻人挑战自我的选择。同时,拒绝“人山人海”成为主流诉求。马蜂窝数据显示,“十一去哪人少”相关话题热度环比大涨200%,县一级宝藏小城成为“反向出行”首选:阿尔山以340%的热度涨幅领跑国内热门小城,腾冲、敦煌、婺源、延吉、香格里拉等地紧随其后,这些目的地凭借独特风光与高性价比,吸引年轻游客前来寻找“避世休闲”体验。
另外,“打卡式旅游”逐步让位于“沉浸式度假”,情绪价值成为游客选择目的地的核心因素。携程数据显示,“躺在酒店看日照金山”“庭院温泉赏星空”“森林别墅与小熊猫互动”“长江三峡边民宿观巫山云雨”等特色体验搜索热度大幅上升;非遗手作、民俗体验等能带来“精神共鸣”的活动广受青睐。
近年来,游客更加追求情绪价值与品价比的“双向奔赴”。游客一方面热衷于深度的、高品质的游玩体验,更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另一方面,秉持“该省省、该花花”的原则,大幅减少在路途和非必要项目上的时间和花费,将更多的精力和预算用在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及体验上。
出境长线游订单量逐渐复苏,免签政策助力效果明显
8天“超长假期”搭配灵活的拼假方案,让游客在规划出境旅行时有了更多的从容与惬意,且“请3休12”(10月9日至11日请假)的拼假方案有效带动出境长线游复苏。尽管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因航线密集或免签等优势仍占主流,但澳洲、欧洲长线游订单量显著攀升,俄罗斯因即将到来的免签政策关注度大涨157%,肯尼亚、坦桑尼亚的深度玩法订单同比增长130%,成为游客的热门选择。
游客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深度体验成核心需求。马来西亚热浪岛一日游、冲绳潜水体验、墨尔本普芬比利蒸汽火车加菲利普岛企鹅岛一日游等“碎片化产品”成出境预订主力;乌兹别克斯坦、格鲁吉亚、哈萨克斯坦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成为新兴自驾热点,租车订单量分别增长3倍、2倍和10倍。免签政策持续助推出境游,韩国、俄罗斯开放免签跟团游,马来西亚、新加坡对个人免签,进一步降低了出行门槛,助推市场复苏。
从出游方式来看,出境长线方向8至12日行程的纯玩团更受游客青睐。出境短线方向则呈现跟团游、自由行平分秋色的显著特征。其中,免签目的地的自由行产品预订更为火爆,出境跟团游热门产品中土耳其10日游、富山—大阪—东京8日游、澳大利亚8日游、沙巴亚庇当地5日游、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11日游等产品截至目前预订热度在途牛平台排名靠前。
多措并举,开拓体育市场消费新蓝海
我国经济正经历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其结构和质量也面临着升级。体育消费作为一种健康、积极的改善型消费,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高度契合,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国庆中秋假期将至,各地纷纷端出“体育大餐”:成都将举行赛艇公开赛,美国哈佛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众多海内外高校赛艇队将水上竞逐;武汉将举办国家级汽车赛事,2025中国汽车飘移锦标赛(武汉站)、2025中国好车手(武汉站)将重磅登场……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商务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措施》),两份文件从不同角度对促进体育消费作出了部署。其中,《意见》提出,到2030年,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体育赛事,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大幅跃升,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措施》将体育消费作为扩大服务消费的重要内容,提出要鼓励引进国外优秀体育赛事,支持地方举办大众体育赛事,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精品赛事、职业联赛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竞赛表演品牌。
体育产业在地方实践中已积累了丰富经验。例如,火爆的“村BA”“苏超”等民间赛事以“草根性”“在地性”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住宿、餐饮、文创等相关消费,形成“赛事+旅游+文化”的复合消费链条;成都以“票根经济”模式整合赛事、演出、展会、景区等城市资源,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财税室主任、研究员李清彬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体育+”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融合范围不断拓展,体育从运动、赛事本身逐步拓展到与文旅、商务、教育、科技等各领域融合发展,未来还将与更多领域跨界融合。二是融合程度不断加深,从简单的同时空开展活动,逐步发展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模式。三是融合方式不断创新,“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票根经济”等创新业态不断涌现。
然而,当前仍然存在诸多堵点与难点,制约相关产业发展。例如,攀岩、滑板等体育项目因场地限制难以有效提升参与度;热门赛事票务紧张、体育赛事“饭圈化”等市场监管问题日益凸显;各地区、项目类别间协同不足,也导致部分体育项目或赛事吸引力不强、参与度不高。为推进体育产业拓展增量,经济日报指出,应从产品供给、消费需求、经营主体等多端协同发力,延长消费链条,增强市场联动效应,实现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一,构建多项目多层次赛事体系,深化地域特色打造原创赛事IP,做强区域性体育活动,规范开展赛事评级,全面提升职业赛事水平;推动户外运动生活化、大众化,聚焦“80后”“90后”核心群体,提供智能化、年轻化运动装备,推进差异化项目创新,如打造航空模型运动、模拟飞行等低空赛事;加大数字化产品研发力度,丰富发展涵盖康复、训练等个性化需求的体育用品,并明确产品分类,做优居家、适老、监测等功能型品牌标签。
第二,实施消费惠民举措,打造“体育消费节”,发放体育消费券、消费满减、积分兑换奖励、数字人民币体育消费红包等,实现全民共享体育消费红利。改造升级传统体育场馆设施设备,增设滑梯、绳网等,拓展攀岩、滑道等专业运动场景,丰富健身体验。
第三,充分发挥广大中小企业贴近市场、响应灵活等优势,将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纳入金融支持名单,通过定制融资方案、给予财政贴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窄、成本高等问题。培育一批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强化品牌赛事与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第四,营造宽松有序的市场环境,聚焦资源配置效能释放,通过体育消费整合资源,为赛事主体对接金融服务、商业配套等服务提供便利。同时,推进体育、教育、海关、税务、统计等部门实现数据共享,建立统筹协调与应急联动机制,确保重大活动与突发情况下能快速响应与高效调配资源,提升数据支撑保障服务能力,平衡好活力与秩序。(伍世豪)
综合自 | 新民晚报、封面新闻、中国经济时报、观海新闻、经济日报、北京青年报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