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西城】
科学家精神现场传扬、科技沙画勾勒西城创新图景、AI童声唱响未来希望……9月19日下午,第二十四届什刹海文化旅游推广活动暨2025西城区“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在金科新区西外广场举办。这场集科技感、文化味、互动性于一体的盛会,不仅拉开了全国首个科普月的帷幕,更让市民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到西城“科技+文化”融合发展的澎湃脉搏。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苏国民,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名誉院长、中国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西城区科协主席屠海令出席活动。
苏国民在致辞中指出,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明确“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科普日”到“科普月”从时间维度的延长,彰显了国家对科普工作的高度重视。作为北京市全国科普月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城区主场活动以创意市集为纽带,串联区域新业态、新消费、新场景,重点打造“科普+国潮文化”文商旅体科深度融合的科普文化新场景,持续推进科普惠民、文化惠民、消费惠民,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科普发展格局。
屠海令在致辞中表示,科学家、科技工作者是科学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科学方法的传承者,也是科学思想的实践者、科学理性和科学精神的传承者和弘扬者。科协组织是科普事业的主要社会力量,西城区科协建立的“科普街道品牌”“科技工作者周末科技带娃行”等特色科普品牌深入人心,希望动员更多科研机构、高校、科技企业,支持、组织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活动,示范引领群众科学文化新风尚。
科学家与少年的时代对话
在科学工作者风采展示环节,北京交叉科学学会副秘书长朱廉分享了钱学森精神的时代回响,带领观众感悟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中国商飞北研中心专家张驰讲述国产大飞机科研攻坚故事,让“把梦想绘入蓝天”的信念感染全场;京东科技技术总监张钧波则带来企业数字化发展成果,展现科技赋能生活的鲜活案例。
少年强则国强,在传承科学精神与文化根脉的道路上,西城少年正崭露头角。2025年全国“新时代好少年”杨自若分享自己参与中轴线上科普志愿服务的经历,让更多人看到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科技与艺术惊艳碰撞
启动仪式上,科技与艺术的碰撞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北京乐器学会带来的沛筑演奏,悠扬的旋律与科技灯光交织,仿佛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科技主题沙画表演中,沙画师以指尖为笔、细沙为墨,勾勒出西城“科技赋能文化、文化滋养科技”的发展图景。来自展览路街道的孩子们带来AI创作歌曲《和平之歌》,用AI与艺术的结合,为现场观众打开了充满惊喜的想象之门;最后,在中科院十六分音符合唱团合唱《世界赠与我的》的音乐声中,启动仪式落下帷幕。
活动当天,同步启动的“文化科技潮集”人气爆棚,成为市民互动体验的“热门打卡地”。此外,展览路街道“天地生辉・共阅星河”全年十项行动成果展,也让市民直观看到街道在科技惠民、文化服务等方面的成效。
据介绍,2025年9月,是首次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设立的全国科普月。《科普法》明确提出“国家把科普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彰显了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市科协、市纲要办的指导下,区科协联合区文旅局、展览路街道、中关村西城园管委会(区科委)、区商务局等单位,充分挖掘辖区科技资源与文化旅游双重优势,以第二十四届什刹海文化旅游推广活动与全国首个科普月活动为契机,推动科普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共同打造西城区“首都群众性科学文化活动”品牌。
西城区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西城区将以此次活动为引领,持续打造更多文商旅体科深度融合的西城区“首都群众性科学文化活动”品牌,不断丰富“西城科普YI+人”大品牌内涵外延,持续丰富科普供给和体验场景,以科普赋能提升城市软实力建设,努力展现中国式现代化西城实践“2-1-1-5-2”框架体系的新发展新成效。
市科协、区科协、展览路街道、地区科普单位相关负责同志,辖区居民、青少年代表等参加活动。
文字:任钗宁 区科协
图片:区科协
视频:杨怡华 何紫伊 卞俊杰
校对:王昭 卢熙
责编:王昭
审核:侯明月
签发:李卓
本文来自【北京西城】,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