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观察
中秋与国庆双节叠加的8天“超级假期”未至,旅游市场的热度已提前点燃。第三方机构与携程、美团、去哪儿网等平台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国庆黄金周将成为近年来“最热”假期,而成都旅游目的地热度持续领跑全国——截至9月21日10时,成都位居入境旅游热门目的地第5名、机票预订热门目的地第2位,更跻身外国人最喜欢的中国目的地城市前4。这一系列亮眼数据背后,是成都以“万千气象成都行”为主题的全域消费场景营造与精准政策支持,一场兼具文化厚度与经济活力的假日盛宴已悄然启幕。
政策与场景双轮驱动
多维活动构建消费闭环
成都旅游热度的攀升并非偶然,而是源于政府主导的“政策+场景”双轮驱动策略。据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9月17日召开的国庆中秋假期促消费活动新闻发布会披露,成都围绕“万千气象成都行”主题,构建了“1场直播+1本日历+4大攻略”的立体活动矩阵。9月19日开展的6小时“来成渝 庆双节”直播,联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五城推荐官,融合“李白”“杜甫”NPC互动、巴蜀消费新说唱等文化元素,同步探访中秋食品博览会,提前释放超百场活动信息;9月30日至10月8日的“双节游逛日历”则整合全时段活动,推出购物、美食、文旅、夜间四大主题攻略,实现“日享繁华、夜赏华彩”的无缝衔接。
政策层面,成都推出的消费券补贴力度堪称“诚意满满”。省、市、区三级联动发放8500万元购物消费券,覆盖服饰鞋帽、美妆生鲜等十大类商品,定位成都即可领取;餐饮领域更发放超4000万元消费券,覆盖1.6万余家门店,其中包含6000张“满301减300”的大额免单券,第二轮500万元旅游住宿消费券亦同步跟进。场景端,交子大道“超级IP集结”潮玩大街、春熙路机器人互动展、铁像寺水街“熊猫美食宴”、望江楼公园沉浸式夜游等50余场特色活动,形成“处处有场景、时时有消费”的全域生态。
从流量到留量
赛事文旅融合激活经济乘数效应
成都旅游热度的背后,是城市从“流量吸引”向“留量转化”的深层经济逻辑。在文旅领域,成都精选8大类40条主题线路,涵盖“最佳看雪山”“最佳追日落”等特色体验,同步启动国际数字文创节、“蓉城之秋”音乐季等300余项活动,60余场文艺演出与40余个文博展览形成“演艺+文博”的消费合力。体育赛事则成为流量导入的关键抓手,第十三届世界体育舞蹈大赛、成都网球公开赛、亚冠联赛、赛艇公开赛等20余项国际国内赛事密集举办,其中ATP250网球赛吸引商竣程、穆塞蒂等名将参赛,无人机足球城市推广活动持续至10月,形成“观赛+体验+消费”的一站式业态。
数据印证了这一逻辑的有效性:成都世界运动会期间,通过“票根优惠打卡地图”联动140余家餐饮企业、11家博物馆、25家酒店参与专属折扣活动,形成“观赛—吃饭—逛景点”的消费链,带动体育关联消费显著增长;2025年五一假期期间,成都凤凰山体育中心中超赛事带动周边九道堰、杜家碾地铁站客流暴涨163%,日均1.9万球迷形成消费热潮。这种“赛事引流—文旅消费—住宿餐饮联动”的模式,正推动成都从单一旅游目的地向“全域消费枢纽”转变,消费券的杠杆效应进一步放。
公园城市的潮流与活力
成就假日经济新范本
在金秋假日经济的赛道上,成都以“公园城市+潮流活力”的独特组合,走出了差异化发展路径。从天府双塔的主题光影秀到抚琴夜市的市井小吃,从文殊坊的非遗文创到东郊记忆的国潮嘉年华,成都将生态之美、文化之韵与消费活力深度融合,既满足了游客对“看雪山、追日落”的诗意向往,也承载了“吃巴适、耍安逸”的民生需求。作为木鸟民宿榜单中位列第3的热门性价比目的地,成都凭借“高体验感+亲民消费”的优势持续吸引游客青睐。
这个金秋十月,成都早已不是简单的“旅游打卡地”,而是藏着每个人向往的生活模样。在这里,不用刻意追赶景点,转角遇到的茶馆里飘着盖碗茶香,夜市摊位上的糖油果子滋滋作响,天府绿道的骑行道上载满欢声笑语,博物馆里的文物正诉说着千年故事。它用一场场接地气的活动、一张张实在的消费券、一个个有温度的场景,把“假日经济”变成了普通人触手可及的快乐。正如成都老茶客常说的“巴适得板”,这份舒适与热闹,正是成都最动人的魅力。这个双节,不如收拾好行囊,来成都走一走——在锦里的红灯笼下尝一口钵钵鸡,在杜甫草堂的桂花香里读一首诗,在春熙路的人潮中感受城市的活力,把假期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这就是成都给每个人最贴心的邀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