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清晨,薄雾尚未散尽,修葺一新的江苏徐州文庙街区青砖青瓦、古色古香,21岁的汉服爱好者小雅身着古装,踏着青石板路款款而行,沉浸在两汉文化的古韵风采中,仿佛穿越历史而来。她脚下的“彭城七里”历史文化轴,北起黄河故道的黄楼,南至云龙山麓的溢洪道,7华里的长度,串联着黄楼、文庙、戏马台等235处文物资源,更承载着徐州千年的文脉记忆。
近年来,徐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详细规划修编为抓手,在这条轴线的更新中,书写了规划谋篇、落地实施、存量盘活、政策供给的“四维答卷”,让古老彭城在古今交融中焕发新生。
规划谋篇
以文脉为骨,绘就千年长卷
“轴线7华里、面积7平方公里、划分为7个更新单元——这‘三重七’不是巧合,是我们给文脉留的‘密码’。”徐州市局派驻“彭城七里”规划师袁艳勇指着巨幅规划图解释。2019年底,面对老城区保护与更新的矛盾,徐州市及时启动《徐州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开发规划》;2022年底跟进编制《历史文脉城市更新设计方案》,为“彭城七里”量身定制“焕新”蓝图。
彭城七里文庙街区 郑阳 摄
规划编制过程如同“描摹历史长卷”。团队系统梳理97项、235处文物资源,将楚汉雄浑、两汉厚重的文化基因植入空间布局。在激烈的研讨会上,资深规划师李玲坚持:“户部山的一砖一瓦都要带着历史体温,游客踏入时,要能‘呼吸’到彭城气息。”最终确立的“一轴一环两廊”空间格局,将彭城之源、土城汉风、户部繁华等七大更新单元串联,如七颗宝石镶嵌在七里长轴上。
“规划不是冰冷的线条,是活的文脉框架。”袁艳勇说。黄楼周边保留15米宽的景观廊道,确保黄河故道风光与建筑天际线和谐共生;文庙街区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不超过12米,让飞檐斗拱始终成为视觉焦点。这种“以文塑形”的规划思路,让千年文脉有了可触摸的“骨骼”与“肌理”。
规划落地
用绣花功夫,织密民生网络
云东文化街区的青石板路上,66岁的张大爷坐在改造后的门脸前品茶。“以前房子漏雨没法住,现在政府像绣花一样修,老魂儿在,还添了咖啡馆!”他的话道出了“留改拆”理念的实践成效——保留街巷肌理,更新功能内涵。
规划落地的“绣花功夫”体现在细节里。文庙街区施工现场,项目经理邵总拿着“说明书”核对飞檐斗拱:“资规部门不仅给蓝图,连青砖色泽、瓦当纹样都有标准,每一凿子都不能走样。”这份由徐州市局制定的管控要求,将宏观规划细化为可操作的“施工图”,小到窗棂雕花样式,大到景观植物品种,都有明确规范。
为确保“绣花”精准,市里成立彭城历史文脉更新工作指挥部,资规、住建、文广旅等部门协同作战。在户部山更新中,社区规划师带着笔记本扎进街巷:“张大爷家屋顶漏雨、李婶买菜远、巷口老槐树要保留……”这些“原声”通过“未诉先办”机制转化为具体方案:莲花社区嵌入式服务中心里,诊疗室、助餐点、城市书房一应俱全;智慧农贸市场解决了“买菜难”;老槐树周边建起休憩小广场。
“规划实施的温度,藏在民生细节里。”徐州市局局长贾泉涌说。如今,回龙窝街区的老茶馆与新书店隔街相望,彭城壹号商圈的霓虹与黄楼的古灯交相辉映,历史风貌与现代生活在此无缝衔接。
下园墩遗址公园 杨阳 摄
存量盘活
以创新为钥,唤醒沉睡资产
解放南路西侧,原物华市场地块曾因历史原因“烂尾”十余年,权属如乱麻。“按常规根本解不开。”徐州市局副局长陈鹏回忆。团队创新推出“产权整合、主体归集、资产划转”路径,将分散权属整合划入更新平台公司。如今,这里正崛起“城市主题场景体验项目”,预计年客流量超百万。
彭城七里南段的“汉王府”餐饮楼,曾因经营不善闲置成“街区伤疤”。市文旅集团有意盘活,但改造涉及复杂审批。徐州市局将其纳入详细规划修编,启动“彭城七里审批绿色通道”,依据《城市更新改造指导意见》,10个工作日就完成徐州饮食博物馆的规划设计方案审批。
“老菜谱、老器具加非遗传承人现场制作,让食客既能品味道,又能读历史。”项目负责人刘经理说。开业半年,这里带动南段商户营业额增长40%,成了“激活一条街”的钥匙。
在“土城汉风”片区,徐州博物馆、乾隆行宫、土山汉墓资源被整合,“泛博物馆公园”已现雏形。游客在汉墓看文物,到行宫听故事,去博物馆参与互动,古老砖石成了连接古今的“活教材”。
“我们探索出‘三个一’模式:一套土地整合机制、一条改扩建路径、一种文脉传承方式。”陈鹏介绍。通过土地等值置换、既有建筑盘活等举措,“彭城七里”已盘活低效用地1200余亩,带动投资超50亿元,实现“一个项目激活一个商圈”的乘数效应。
政策供给
以制度为基,筑牢保障体系
“政策像‘指挥棒’,让我们方向清、底气足!”石磊巷立体停车楼项目经办人点赞“一窗通办”。从项目意向到开工,资规、住建等部门全程接力,手续一次性告知,并联审批效率提升60%。
“汉王府”餐饮楼项目的“倒排时间表”更具创新性:资规部门加强前期统筹,提前介入,精准服务,按开业目标倒排审批节点,审批验收精确到天。项目开发周期比常规流程快了3个月。
这些创新源于坚实的制度基础。2021年徐州市出台了《徐州市城市更新改造指导意见》,徐州市局先后配套出台《中心城区城镇开发边界内详细规划调整管理办法》《徐州市规划用地兼容性管理暂行规定》等文件,建起城市更新“1+N”政策体系,用足用好自然资源部《支持城市更新的规划与土地政策指引》,破解了土地规划难题,服务了城市更新改造要求。
“政策既要力度,也要温度”,徐州市局云龙分局审批科杜国磊说。对符合文脉保护的项目,专人专通道保障,政府投资对保留老建筑的商户统一进行外立面改造,加大周边老旧小区改造力度,优化居民生活环境。这些政策让更新既守得住历史,又留得住烟火,让区域发展惠及更多市民。
暮色中的彭城广场,苏宁大厦的玻璃幕墙上,“彭城七里”的灯光秀正上演:黄楼古画与现代商圈在光影中交融。这条轴线的更新实践,彰显了规划的引领力量——以文脉为魂,让城市留住记忆;以民生为本,让更新惠及百姓;以创新为翼,让历史焕发活力。
徐州市局用规划谋篇的远见、落地实施的精细、存量盘活的智慧、政策供给的精准,绣出了城市更新与文脉传承的“双面锦绣”,为历史文化名城复兴提供了可借鉴的“徐州方案”。
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 : 孙超群、尹鹏程、刘亚丽
文 字编辑:孙安然、梁蕾
新媒体编辑:刘川

i自然全媒体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电话:010-68047618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