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缭绕,古树参天,蜿蜒于青山翠谷间的古驿道层层叠叠延伸向密林深处。
秋风微起,稻香袅袅,记者行走在绵阳市三台县秋林镇这段残存的千年古驿道上,脚下是唐代时被称作“东川道”的通衢要津,耳畔仿佛仍能听见历史的回响:张飞北上的铁蹄、杜甫赴约的吟哦、元稹返京的车马、苏易简归乡的足迹……无数历史烟云曾在此交汇,最终沉淀为一个穿越时空的地名——秋林。其名始于唐朝,得自驿道两侧深秋时节层林尽染的盛景,成为这片土地最古老的印记。
古驿道
· 镌刻在青石上的千年密码 ·
秋林古驿道,绝非沉默的废墟。
在文昌村的山坡上,近2000米长、由青石条铺就的梯步古道,虽布满苔痕,但筋骨犹存。
在秋方村的另一处古道旁,一块清嘉庆八年的“修路碑”静立如昨,隽秀字迹记录着集资修建四方桥的义举,也因其立于岔路口,被乡民亲切称为“指路碑”。不远处,神秘的“鸡鸣石”(又名“打鼓石”),虽因传说中清代道士岳文官怒削“鸡头”而失其鸣响,奇特的形态与口耳相传的故事,仍赋予它超越实体的文化生命。这些遗迹,如同散落的文明碎片,共同拼接着“秋林驿”的千年史诗。
据史料记载,东川古道开凿于春秋战国时期,西起成都,经广汉、中江、三台、盐亭、南部至阆中与米仓道相接,翻越米仓山到达汉中、西安,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古道在秋林境内有1.8公里,西起盘石垭,东至黄梁垭,为青石铺成,是保存较为完好的古蜀道之一。
东川古道最早为古郪国郪道副道。在南北朝时期建北五城县(今四川省三台县),古郪道改走楸林(秋林),至此这条道成为了巴蜀两地的重要通道。唐至德二年(757年)置剑南东川节度使,治所在梓州(今三台县),此道更名为东川道。明洪武元年,恢复驿站驿路体系,此道又更名为小川北道。因元末战乱致金牛道剑阁段损坏,此道也成为成都至西安的唯一陆路通道。
秋林驿又名楸林驿,是东川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据欧阳撰《重修桓侯祠碑记》载,东汉末年,三国名将张飞出守巴郡,驻节楸林(楸树林),这也是“楸林”名的由来——
◆唐朝时,楸林设立军寨,是治所梓州的东面门户。
◆宋代时设立古郪县,秋林(据北宋《元丰九域志》记载,楸林已改为秋林)为古郪县十一镇之一。
◆明代时设立官驿,为成都至西安的34个驿站之一。
◆清康熙二十九年,金牛道复置,蜀道出川有了两条“北路”:一条经剑门关出川,一条过秋林经阆中出川。
不仅如此,据明黄汴著《天下水陆路程》一书中所载,重庆府北至潼川州路,也要经过秋林驿,可见当时秋林的交通地位。
这条古道,见证了蜀中政权兴衰和历史变迁,对于研究古道交通史和川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24年,秋林古驿道成功入选四川省第二批省级地名保护名录。
村史馆
· 乡土记忆的活态容器 ·
如果说古驿道是秋林恢宏的历史卷轴,那么红星村的村史馆,则是微观乡愁的精致标本。坐落于莲花池大院的这座“长三间挂两厦”土木农舍,是三台县首个系统展示丘陵农耕文化的村史殿堂。
推开村史馆的木门,时光仿佛倒流,一件件老物件镌刻着岁月印痕:发霉后精心修复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村务印章,无声诉说红星村政权变迁;斑驳的“鸡公车”、陈旧的犁铧、蓑衣、马灯、风箱……近千件村民无偿捐赠的农具家什,构筑起一部鲜活的乡村生活史。
在移步换景之间,每一处细节皆是技艺传情,醒目的“红星”麦秆烙画暗喻村名由来,泥塑村居图、布艺、玻璃钢浮雕等非遗技艺,将农耕场景凝固为艺术。
这座由土坯房改造的村史馆又无声诉说着空间叙事,前馆以还原的60年代村支部场景为核心,200余件党史、村史文物构建红色教育基地;后馆则重现70年代三代同堂的农家生活场景,成为民俗文化沉浸式体验区。
村史馆远非静态陈列,它已化身为红星村的“文化心脏”:
♦年均接待参观百余场、近万人次,是党史学习教育主阵地;
♦每月举行的“坝坝会”,宣讲政策、传授农技、共议村务;
♦摄影展、“村晚”等乡土文化活动在此轮番上演。
“莲花池水清了,道路净了,山旮旯也有了游客!”村民顾军民的自豪,印证了文化认同激发的内生动力。村史馆成为撬动环境整治、凝聚乡情、激活乡村旅游的支点。
新秋林
· 串珠成链,开辟振兴征途 ·
古驿道的厚重与村史馆的温情,仅是秋林文化版图的冰山一角。严氏宗祠承载的家风家训、桂林书院传承的耕读精神、左攀龙故居的人文故事、杨家垭红色交通站的革命烽火……秋林散落各处的文化遗珠,亟待一根红线串联。
正如秋林镇副镇长刘庆所言,推动农文旅发展对秋林镇是“不得不做、早晚要做,且功在千秋”的发展选择。当地正围绕“文化兴镇”战略,以“千年古驿道,百年村史馆”为核心资源,一手抓保护一手抓开发——
◆顶层擘画,锚定“名镇”目标。以争创“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为统领,系统性保护开发核心遗产,深挖驿道文化、红色基因、家风传统、耕读思想等独特内涵。
◆资源整合,打造主题线路。精心设计“驿道探秘·千年穿越”“红星记忆·红色研学”“严祠清风·家风体验”“书院寻踪·耕读传家”等沉浸式主题线路,将村史馆的古法农具体验、严氏宗祠的家风课堂、古驿道的历史解说等转化为互动性强的文旅产品。
◆平台赋能,拓展承载空间。积极申报省级“最美农家书屋”,提升场所软硬件水平;持续举办“秋林驿大讲堂”,提升品牌声量;利用古驿道节点、村史馆院坝等空间,常态化举办特色文化节庆与民俗展演。
◆乡情聚力,共绘发展蓝图。通过“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恳谈会等机制,持续激活乡贤资源,凝聚智慧与资本参与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注入新理念与新视野。
这场融合实践的核心价值,在于将沉睡的历史基因转化为驱动乡村发展的活性因子——
文化是深层密码。保护根脉、增强认同是激发内生动力的关键,村史馆带来的环境改善与游客涌入即为明证。
融合是必由之路。唯有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文化遗存融入旅游产业链,才能实现可持续保护与价值溢出。“串珠成链”模式为同类乡村提供了借鉴。
“乡愁经济”潜力巨大。深挖地名渊源、复活历史传奇、展示乡土器物,精准对接都市人群的“乡愁”需求,变文化软实力为经济硬支撑。
青石板上回荡的,不仅是历史的跫音,更是新时代的足音。“秋林驿”这个穿越千年的名字,正被赋予全新内涵。当散落的文化明珠被精心串联,当历史文脉与创新实践深度交融,秋林镇正立足沃土,向史而新,在千年驿道的尽头,开辟出一条通往富庶、文明、充满生机的乡村全面振兴新征途。
(三台融媒 涪江观察记者 李春梅 王何力 唐显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