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奥体中心的巨型水晶球在夜色中亮起,《七里香》的旋律引发数万人合唱,将秋夜的泉城化作青春记忆的海洋。9月19日至21日,周杰伦“嘉年华”演唱会连开三场,单场吸引超6万人次观众,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等多领域夜间消费,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全新动能。这场现象级演出,不仅是一次音乐狂欢,更成为山东以演唱会经济撬动文旅融合、激活城市活力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山东“演唱会经济”跳出单场演出“单点爆发”的局限,形成多点开花、全域联动的发展新格局。从海滨城市的星空演唱到文旅名城的特色演出,从顶流明星的巡演舞台到本土品牌的文化盛宴,山东以演唱会为纽带,打破“演出即终点”的传统模式,将舞台与城市地标、文化符号、旅游资源深度绑定,走出了一条以演促旅、以旅兴文、以文强省的特色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一
山东“演唱会经济”的兴起,首先源于对精神文化需求的精准回应。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升,精神文化消费加速升级,看演唱会不再是少数人的“小众娱乐”,而是大众追求情感共鸣、品质生活的重要方式。作为常住人口超 1 亿的人口大省,山东不仅拥有庞大的本地观众基数,更凭借“好客山东”的金字招牌,持续吸引周边省份客流。此次周杰伦济南演唱会中,许多观众来自北京、河南、河北等地,他们在享受音乐盛宴的同时,走进趵突泉、登临泰山、漫步大明湖,开启深度山东之旅,让“一场演出”带动“全域消费”。
立足需求导向,山东各地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文旅IP,让演唱会经济与地方优势深度融合。青岛依托海滨风光,将演唱会与啤酒节联动,打造“夏夜狂欢”名片;淄博借势烧烤热度,推出“演出+美食”套餐,让游客在聆听音乐之余品味烟火气息;潍坊将风筝文化融入演唱会周边,让传统非遗与现代娱乐碰撞出别样火花……“一地一特色”的布局,让演唱会经济从单纯的娱乐消费,升级为串联文化体验、旅游观光、餐饮住宿的全域消费载体,真正激活了城市的“夜间经济”与“假日经济”。
二
演唱会的“虹吸效应”,离不开便捷交通的支撑。如今的山东,高铁运营里程突破3000公里,“四横六纵”高铁网基本实现16市全覆盖,济南到青岛1.5小时直达,到烟台、临沂仅需2小时,周边省份到山东主要城市也多在3小时交通圈范围内;济南遥墙、青岛胶东两大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均超2000万人次,构建起“陆空联动、便捷高效”的交通格局,为跨省观演提供了坚实保障。
山东并未止步于“交通可达”,而是通过精细化服务提升观演体验。此次演唱会期间,济南东站增开多趟夜间高铁,解决观众“看完演出难返程”的痛点;公交开通“演唱会专线”,涵盖从酒店至演出现场的往返直达线、演出地至中心城区的歌迷定制线。这些看似细微的服务,实则是交通网络与演出需求的精准对接,让“跨城看演唱会”变成“说走就走的旅行”。
三
演唱会经济不是“一锤子买卖”,唯有与本地文化、旅游资源深度融合,才能实现从短期引流到长期留客的转变。当前,部分城市的演唱会经济陷入“热闹一阵就过”的困境,根源在于忽视了与本土文旅资源的结合,未能将流量转化为品牌影响力。而山东始终把演唱会当作展示地方特色的窗口,通过“演出+文旅”的深度融合,让观众“为一场演出而来,为一座城而停留”。
从“引流量”到“创品牌”,山东正构建“演唱会经济”的长效发展生态。一方面,积极承接周杰伦、陈奕迅等顶流明星演唱会,借助名人效应扩大“好客山东”的影响力,吸引更多游客走进山东;另一方面,着力培育本土演出品牌,济南“泉水音乐节”、青岛“海洋国际音乐季”、烟台“沙滩音乐季”等连续举办多年,已成为具有区域辨识度的文化IP,让演唱会经济摆脱“靠明星撑场面”的被动局面。
硬件升级与政策赋能同步发力,为演唱会经济保驾护航。济南奥体中心、青岛国信体育场、烟台体育公园等场馆经过升级改造,均具备承接数万人规模演出的能力;政策层面,山东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经济稳健向好、进中提质的若干政策措施》,支持营业性演出健康发展,优化演唱会审批流程,切实保障观众权益。“一硬一软”的保障体系,让山东演唱会经济既有“引得来”的吸引力,也有“留得住”的竞争力。
从周杰伦济南演唱会的万人合唱,到山东各地文旅消费的持续升温,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场音乐盛宴,更是文化大省对新经济趋势的敏锐把握,对文旅融合、全域发展的深刻探索。演唱会经济的价值,早已超越演出本身,成为提升城市品牌影响力的“窗口”。随着山东继续深耕演唱会经济生态构建,必将有更多人因一场演出爱上山东,因齐鲁大地的文化魅力、优质服务与独特风光而选择停留,为山东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更持久的动能。文/孔德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