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千年川藏茶马古道的起点,雨城区不仅是“天府之肺”的生态绿芯,更是一座融合厚重历史与现代活力的魅力之城。近年来,雨城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和市委五届七次全会部署,坚定文化自信,秉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理念,探索出一条传统与现代交融、保护与发展并重的特色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奋力书写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雨城答卷”。
俯瞰雨城(杨超 摄)
文化铸魂:千年文脉在保护与活化中赓续新声
文化是雨城最深厚的底蕴,也是其文旅发展的核心灵魂。雨城区深谙此道,将文化传承保护融入城市肌理,让历史说话,让文物发声,奏响了一曲悠扬的“新与旧”和鸣曲。
漫步南门坎,落满拐子窝的青石板路诉说着茶马古道的千年繁华,斑驳的老墙宛若历史的书页,记录着昔日商旅络绎、驼铃悠扬的景象。这里不仅是历史的走廊,更是市民和游客触摸往昔、感受文化脉搏的活态空间。
国家级文保单位观音阁,以其恢弘的明代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工艺,屹立为雨城的历史地标。飞檐翘角沐浴阳光,斗拱梁柱凝结智慧,缭绕的香火与沉淀的历史交织,赋予这里超越宗教的宁静与文化震撼,让人沉浸式感悟历史的厚重与文明的绵延。
2025年“五一”期间,八一路沉浸式剧目演出广受欢迎。
老城区的八一路,作为昔日的西康文化核心区,其改造提升堪称“让历史与现代对话”的典范。严格遵循“修旧如旧”原则,青砖灰瓦的建筑群温润如玉,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历史风貌。区内,西康戏园里川剧锣鼓铿锵,变脸绝活引人入胜;街头茶艺表演行云流水,演绎着雨城源远流长的茶文化;椒麻鸡、挞挞面等特色美食香气四溢,挑动着味蕾。特别是今年五一期间推出的《到西康去》等沉浸式剧目,成功复刻西康记忆,吸引8.3万人次游客,使八一路成为融合建筑风貌、市井烟火与文化体验的文旅新地标,完美诠释了文化活化利用的精彩实践。
夜幕降临,廊桥华灯初上,倒映在粼粼江水中,与苍坪山朦胧山影构成绝美画卷。雨城区巧妙嫁接自然景观与夜间经济,在廊桥周边培育特色餐饮、文创市集等消费场景,将“白日游”有效延伸为“全天候体验”。璀璨灯火如星河落人间,市民游客徜徉其间,品美食、赏文创、沐江风,雨城的夜晚因此充满生机与活力,展现了文旅融合拉动消费升级的巨大潜力。
古镇新生:最小干预实现最大价值的活化实践
从城区沿省道104线前行,望鱼古镇如一颗遗世独立的明珠,静卧于山峦之间。这座依巨石而建的明末清初古村落,青石板路蜿蜒,明清古建筑群错落有致,散发着古朴宁静的气息。
望鱼古镇的保护与发展,始终坚持“最小影响、最大尊重”的原则,精准把握了保护古建、传承文化与发展旅游间的平衡。专业团队的精心修缮,呵护着每一块青砖片瓦,力求原汁原味地保留历史风貌。在此基础上,雨城区引入民宿、书店、扎染工坊等多元业态,推动文化保护传承、旅游品质提升和产业升级协同并进。
望鱼古镇一隅(杨超 摄)
如今,古镇不再是静止的“博物馆”,而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文化现场”。游客可漫步石板路感受静谧,入住民宿体验乡情,静坐书屋享受阅读时光,或在扎染坊亲手创作,深度体验非遗魅力。望鱼古镇的蝶变,是雨城区坚持可持续发展,让文化遗产惠及于民、赋能地方发展的生动诠释。
数据赋能:文旅融合结出高质量发展硕果
亮眼的数据,是雨城区文旅融合发展成效最直观的体现。2024年,全区A级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约52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6%和17%。仅今年五一、端午假期,就接待游客超130万人次,旅游综合消费总收入达9.05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雨城文旅产业强劲的活力和巨大的潜力。成绩的取得,源于雨城区充分发挥自身在熊猫文化、茶文化、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深入做好“文旅+”“+文旅”融合文章。
近年来,雨城区各景区人气持续高涨。
在熊猫文化与科技融合方面,碧峰峡景区创新推出“VR+无人机”项目,游客借助VR技术可沉浸式体验大熊猫栖息地,通过无人机航拍俯瞰峡谷壮丽景色,科技手段极大丰富了观赏维度和体验深度。在茶文化体验方面,依托悠久的种茶制茶历史,雨城区不仅拥有南路边茶制作技艺等非遗工坊供游客体验研学,更在云台山热气球营地开创性地推出空中俯瞰“茶海”项目,让茶香萦绕云端,打造出独一无二的茶旅体验。在民俗文化惠民方面,全年开“茶马互市”、舞狮灯、川剧表演等惠民演出110场,举办公益艺术普及培训140余次,服务群众超10万人次,这些活动既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也成为吸引游客、展示地方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在业态创新方面,积极培育318川藏线零公里自驾游品牌,启动总投资约10亿元的UFX飞翔星球营地项目,旨在打造集低空观光、无人机培训、亲子研学、文旅休闲于一体的低空经济综合体,创新推出的“无人机+采茶+运茶”体验,更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巧妙融合的典范。
2025年5月28日,雨城区多营镇UFX飞翔星球营地项目实现载人首飞突破。
高位引领:擘画文旅名县与度假区建设新蓝图
雨城区的文旅发展,始终坚持以高站位规划为引领,明确了强化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发展假日夜间经济、建设“大通道、大驿站、大平台、大景区”等重点任务。充分发挥自然山水优势,深度挖掘文旅资源,重点推进上里、碧峰峡、海子山、周公山“四大旅游度假区” 建设,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省道104“三山旅游环线”
在宣传推广上,创新开展“旅游局长讲文旅、博物馆长讲文物、文人雅仕讲雨城、专业导游讲旅游”活动,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宣传矩阵。同时,深化区域合作,与重庆市旅游协会、四川旅投航空旅游公司及洪雅、峨眉等地签订战略协议,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客源互送、线路互联,共同做大文旅市场蛋糕。
在这条文旅融合发展的道路上,离不开无数文旅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全区人民的热情参与。从精心策划活动的文旅局干部,到用心经营民宿的店主,再到热情服务的导游和市民,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共同守护着雨城的文化根脉,展现着雨城人的淳朴好客,成为了雨城文旅最动人的风景线。
俯瞰雨城(杨超 摄)
在雨城区,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并非取舍,而是相得益彰。这里让老城留住了记忆,让古镇焕发了生命,让游客获得了深度体验,让文化实现了有效传承。正如一位游客在望鱼古镇的留言:“在这里,时间不是被消费的,而是被感受的。”这份独特的文旅温度与深度,正是雨城文旅融合发展的价值所在。
展望未来,雨城区将继续秉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理念,沿着高质量发展的道路稳步前行,一个文化底蕴更加深厚、旅游业态更加丰富、服务体验更加优质、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雨城区,必将成为四川乃至全国旅游版图上的文旅瑰宝,让雨城故事传遍四方,让大家领略其独特魅力。
来源:雨城融媒
编辑:杨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