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来天津上班时总觉得这地方闷,老一辈说的万国建筑藏在高楼底下,新商场门口挂个泥人张招牌,我差点以为走错地方,直到有天周末被同事拉着乱转,才发现这城像剥洋葱,外头是地铁站里低头刷手机的年轻人,剥几层才瞧见青砖灰瓦的老门脸,再往里走,海河边的意大利咖啡馆正飘着拿铁味儿。
五大道的梧桐树底下,穿汉服的姑娘和遛鸟的老大爷在长椅边挤着坐,谁也不好意思先占地方,路过庆王府那回,正瞧见个穿西装的男人在门口转悠,后来才听说是拍民国戏的,这种错乱的感觉在意大利风情区更明显,穿比萨斜杠T恤的游客举着冰激凌,钟声一响,才想起现在是2025年。
住在河西区才晓得,海河夜景根本不是宣传照里那样子,下班后和工友坐在河边石阶上,看对岸写字楼的灯光一明一暗,把河水照得五颜六色,不远处的天津之眼像个大轮子慢慢转着,最没想到的是盘山,导航绕了半小时才找到入口,爬到半山腰,满山红叶里头居然藏了个金瓦寺庙,香火味混着松香味,一股劲儿往鼻子里钻。
周末陪租房的邻居逛古文化街,他们举着相机对着泥人张摊位,突然停住了,原来是被隔壁炸糕的香味勾住了,老外拿着刚买的杨柳青年画问价,摊主用带天津味儿的普通话讲,这个叫“莲年有鱼”,就是盼你年年有余,转角突然飘出二胡声,是街头艺人拉着《夜深沉》,几个大爷跟着哼,整条街好像都成了戏台子。
滨海图书馆开业那天下雨,玻璃幕墙映着灰天空,书架间有学生打盹,有上班族埋头做PPT,二楼落地窗前总站着几个游客举着手机,背景里混着朗读声和咖啡机的响,有回暴雨天路过周邓纪念馆,台阶上积着水,映出雕像的影,几个中学生在檐下背解说词,声音让雨声一衬,格外清楚。
黄崖关长城比想象中陡,爬到半山腰,山风从箭楼里呼呼吹过,这才明白古人为啥非得把墙修那么高,下山碰上一群骑车的年轻人,车筐里搁着刚买的长城雪糕,包装纸上印着文化IP联名几个字,水上公园傍晚最热闹,遛狗的、打太极的、带娃的,各占各的地儿,湖心岛有人吹萨克斯,吹得鸭子扑棱棱飞起来,一连飞了两三只。
周末总爱坐35路公交逛景点,车窗外掠过新旧混在一起的街景,玻璃幕墙的大楼旁边突然冒出个青砖小院,共享单车停在百年老教堂的台阶前,有次在滨江道迷了路,跟着卖糖画的老头指的方向走,拐进一条胡同口,砖墙上“劝业场”三个字从爬山虎里露出来,原来传说的老字号商场,就藏在网红奶茶店隔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