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去运城,自驾转了一圈,先去西边的临猗、万荣、河津。后往东来到夏县,2015年第一次来运城时过夏县,只去了司马光祠拜了司马温公。这次打算在夏县看七处国保,首先还是要来拜一拜温公。 祠位于夏县城西 12公里水头镇小晁村北侧。 景区比10年前完善多了,很规整门前的广场上司马光塑像。
司马光砸缸的雕塑,据说现在有人认为小孩砸缸不合理,要改成砸瓮,真够逗的。非要以现人的认知去改千年前的事,起码是情商太低。
元祐元年(1086年)司马光病卒,时年68岁,病逝后,宋哲宗赠他为太师温国公,谥文正。所以尊称其为司马温公,当年底国子监奉敕镂刻《资治通鉴》于杭州。这里我不多介绍,为其为政刚直,为国竭诚的人格;为其一部资治通鉴也要再来拜拜他。
现在门票30元。
此处是司马家族的墓地,占地近百亩。分为陵园、祠茔和余庆禅院三部分。正北为温公祠,东则是余庆禅院,南有司马光墓地及祖茔。
进景区,还是先去西边墓地。
路边一溜其家族人的墓碑不是一般的高大上,由司马光、王安石撰文,名家书写。 北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司马沂,为司马光伯父。幼孝谨,勤俭自励,善周济。生前未仕,因其子司马里赠尚书都官郎中,追赠光禄卿安石为著墓表,司马光与王安石原为相交素善挚友,此墓表正是当时司马光请其所撰,后因党争之变,此文未入荆公文集,实可补史缺。书丹人雷简夫,一生“纯用柳法”,为当时书法名家此碑可谓文书并茂。
司马浩墓碑北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司马浩,为司马光伯父少治诗,不举;后专以治家为事。为人魁岸,慷慨尚义气,於宗族恩尤笃。司马氏累世聚居,食口众而田园寡,媛力营食面牌之:家贫,草单长幼后积二十九表未之葬,相新坟于祖墓西,悉举而葬之;抚孤侄司马里,教督甚严,后举进士成名;率乡民请官,筑埭于下流,导涑水以田一生未仕,以子司马宣赠衙尉卿。司马光撰文,范正民书丹,碑之书法,刚劲端重,结构严谨,颇有唐人笔
司马谘墓碑北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司马谘,为司马光伯父兄。28岁卒,英年早逝,生前未仕,因其子司马京赠官尚书比部郎中。司马光为著墓表,该碑书法风格清婉劲利,结体俊秀灵巧,文、书俱佳。
司马炫墓碑,北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司马炫为司马光之祖父。举进士,试秘书省校书郎,终於耀州富平县令。张唐卿为著墓表,南公佑纂额,碑文行书,书体颇有王羲之《圣教序》笔意,活泼潇洒,精劲有力,深受书法界推崇,因碑面剥损严重,书者失考。碑石表面颗粒细点密布,实为内含海洋生物化石特殊石材,素称“鱼子化石碑”。
转向北一点就是墓园。
墓地可不起眼,就是不大不小的一土堆,10年前墓前的小碑都是用现代的电脑字,现在换成了小牌子。
拜谒完温公墓。转到温公祠,院有碑亭,上书“温公神道碑堂”。
这也就是著名的“杏花碑”。此碑大有来历。司马光病逝后,哲宗赠他为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哲宗皇帝御篆亲书“忠清粹德之碑”六字,并命苏东坡为其撰写了2766字的碑文。后数年,奸臣蔡京之弟蔡汴等人重新上台。他们弹劾司马光“诬谤先帝,尽废其法,当以罪及”,逼迫宋哲宗追究司马光的罪过,要对司马光陵掘墓、破棺、暴尸。宋哲宗没有采纳。但是,却下令追回对司马光的赠谥,毁掉“忠清粹德之碑”。当时,碑身被打为四段,碑文也毁坏,并挖坑掩埋。
约50年后,埋碑处生长杏树一株,形状奇特。金皇统八年,夏县县令王庭直拜谒司马光墓时,发现杏树旁有碑座龟趺,便掘地寻找到了当年残破的断碑。后来,将残碑磨制为大小相等五段,并依照寻访到的原碑拓片文字,予以缩小摹刻,镶嵌在碑堂内。由于碑源于杏树,后建了碑亭。故名“杏花碑”。 真是曲折的过程,这县令也流芳百世了。
明嘉靖二年(1523年)重刻碑的拓片。
看完“杏花碑”,往前是温公祠堂,现存祠堂为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26年)规制,原来里面的司马光几代的塑像49年后就毁了,现在新塑的也是粗制滥造之物。 看我买的书介绍。这温公祠是后世也是几经毁坏,尤其是解放后和文革期间,69年挖防空洞,挖毁了部分墓室;73-77年当过这小晁村的油碾坊、磨面坊、库房,旁边养过猪、兔,当过学校(这还可以),建了教室,还把碑亭全拆了,木料做了课桌、椅等;建蓄水池把祠内的石案、石桌、石兽、牌楼的石座、部分碑刻,石栓马桩子等都炸毁,石头砌了水池。真是疯狂!!
祠堂东边余庆禅院是为北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创建的司马温公祖茔香火院。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敕赐“余庆禅院”额。
大殿内现存泥望21尊,木雕1尊。彩绘泥望按所处位置可分为西山墙彩绘泥塑、内墙彩绘泥塑及东山墙彩绘泥三个部分。壁画三处,分别位于西山墙、东山墙及内墙,据说整个造像颇具宋代风格,10年前不让拍照。这次来本想好好再看一遍,巧了,殿正在修缮,那在外面看护的小伙子看见我过来,赶紧跑过去把施工的围挡给关上,不让进去。嗨,算了。
看前面“工程内容”的牌子上介绍: “目前大殿内现存泥塑21尊,木雕1尊。彩绘泥塑按所处位置可分为西山墙彩绘泥塑、内墙彩绘泥,塑及东山墙彩绘泥塑三个部分。壁画三处,分别位于西山墙、东山墙及内墙,壁画面积共计49.54m'。内墙彩烩泥塑有6尊,分别为释迦摩尼、药师佛、阿弥陀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及木雕天王像,位于北面高60厘米的主佛台之上。
修缮历史调查了解到,解放后西下晁村民樊某某(介绍中有其全名,此处我隐去)等以破除迷信为名,率学生在余庆禅院大殿内将大释迎摩尼佛像及阿弥陀佛造像脚部挖开,收寻珍宝,因无奇货,药师佛幸免于难,后管理部门组织人员将两尊造像胸部挖开的部位用麦草泥进行了简单的修复。1968年雷电击毁大殿东稍间,因得不到及时修复,阿弥陀佛佛像左半身及左上侧背光局部被雨水冲淋,一直保持至今未做修复。东西两侧原先各有一尊木雕天王像,据调查,在五十年代中期大殿被改做大队办公室,因天寒取暖,东侧木雕天王像连同西侧天王左臂及右手被一同取暖烧毁,现仅存西侧天王彩绘泥塑。十六罗汉像位于东西山墙,每边各有8尊,所有罗汉彩绘泥塑基本结构稳定。西墙罗汉保存状况较好,东山墙的罗汉像保存状况较差。因1994年盗窃,所有罗汉彩绘泥塑现均无头。”
真是愚昧、无知、贪婪等等叠加的毁坏。让人无语。
出大门外面,看见西边高大的碑楼,这是是明嘉靖间,御史朱实昌选巨石,仿照宋碑规制,制作碑身,将“忠清粹德碑”碑文镌刻于上,并将其与原龟跌、螭首、碑额组合成新碑。
碑座是一个圆雕赑屃。据说是我国最大的一个“出海赑屃”,龟脖子下有“水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