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那些雄关要塞之一,位置就在河南省灵宝市北边王垛村附近。历史上这儿建过好几座关,秦朝的在灵宝,汉朝的东移到洛阳新安县,魏朝的也差不多在那块儿,但后来被三门峡大坝淹了,现在没了影儿。
古时候这儿是连接关中平原和中原的要道,西边高原,东边绝涧,南边秦岭,北边黄河,简直是天生的防御点。春秋战国那会儿,秦国靠着这儿挡住了多少次关东诸侯的进攻,秦人开关迎敌,九国大军愣是不敢往前冲,这在《过秦论》里写得清清楚楚。
谈起函谷关的军事价值,得从地形说起。它处在崤函古道上,这条道从渭水流域东沿黄河南岸,穿过崤山到中原,全长好几十公里,峡谷长达五十公里,东头函谷关,西头潼关。
古时候交通落后,军队行军全靠脚力和马车,这地儿高山谷底,沟涧峭崖,路窄弯多,车马根本没法并排行进。秦国在这儿设关,主要防关东诸侯,关城建在涧西,士兵埋伏在山林里,居高临下,用弓弩就能重创来犯之敌。
历史上这儿打过十三次大仗,比如春秋时秦穆公攻郑国,结果在崤山被晋军伏击,全军覆没;战国时关东诸侯五次攻秦,都在这儿折戟。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还在这儿铸金人,关门东开。函谷关不光是军事屏障,还管着交通和税收,秦国靠它控制了东出西进的通道,经济军事实力都稳得住。
换到现代,这地方完全变了样。连霍高速公路全长四千多公里,从江苏连云港一直到新疆霍尔果斯,是中国最长的公路之一,有现代丝绸之路的说法。它穿越河南段时,直接从函谷关附近过,隧道桥梁一通建,把原来那道天堑给破了。
过去军队过这儿得爬山涉水,耗时费力,现在车子一脚油门,几分钟就穿过去了。2000年后河南段陆续通车,到2014年全线贯通。工程队开山凿隧道,架高架桥,路面平整宽阔,限速120公里,货车小车随便跑。
函谷关的防御工事呢?那些老城墙、箭楼、关隘遗址,现在全闲着,成了摆设。游客开车从高速下来,看看遗址,拍拍照,就走人。原来那险峻地形,对现代交通来说不算事儿,机械设备一上,山体就给打通了。
连霍高速不光是交通线,还带动经济,货物从东运西,时间缩短,成本降低,中欧班列也从这儿过,连接欧亚。函谷关从军事要地转成旅游点,景区开发了太初宫、箭窖遗址,当地民俗如窑洞、剪纸、社火也吸引人。但这些防御工事真就剩历史价值了,没实用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