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萍
下午从宣化北城墙根的步道去葡萄园,走到高远门以东又看到城墙下那个水门。这个水门应该是古城排水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过去,柳川河的河道很深,古城的雨水可能还有生活产生的废水从这里排到柳川河里。后来不知什么年代,柳川河的河道淤积,河道高过了水门,无法排水,又怕水灌进城下,遂把它填土堵上。直到前些年古城墙复建施工,才发现这里还有个水门。
于是,有人根据宣化城区过去就有葡萄田园及种有其它庄稼,还有72座庙、72座桥的情况,断定这是一座进水门,把柳川河的水引进城用的。但我认为它不是进水门,原因有三:一是它离古城地面很高,看那样子没有十米也有七八米之高,请问把水引进古城地下干什么?想陷塌古城地面吗?二是城墙里边根本就找不到进水口,如果引水进城,请问从哪儿能进得去呢?古时候没有电,没法抽水,没有压力,水也压不到高处,自然流水要进城,城墙里边的进水口必须高于地面,起码要与地面持平,可城墙外的水门那么深,城墙里如何持平?三是以前单位一同事曾跟我说,在西城墙施工的时候也曾发现过水门,又填住了。难道西城墙的水门也是进水门吗?显然不是,也不需要那么多。它们只会是排水门,古城东边没法排水,只能在北边、西边和南边多设置几个。
那么,宣化古城有没有进水门?有,在广灵门的西侧,就是现在葡萄园前小广场的北边城墙根下,那个进水口才与地面持平,而且,柳川河水刚从北门外流下来,水量大,比较冲,好引进。那个地方地势不低,引进的水东边和西边都能引过去,再向南流,无论是灌溉,还是修桥造景,都能满足需求。
说北城墙根的水门是进水口,必须拿出足够的证据来,最起码要钻进地洞里看看它到底是怎么回事。一些文人引经据典,却拿不出像样的证据,又不想实地考察,实难令人信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