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一半的网红项目,火不过一年。曾经刷屏社交媒体的旅游打卡胜地,转眼间便门可罗雀;投入巨资打造的景观,最终却连租金都难以支付。这种“昙花一现”的现象,已经成为困扰农文旅投资者的一大痛点。
但是也有人,从“网红”走向了“长红”。温州雁荡山悬崖咖啡开业三年,日均销量仍保持在800-1000杯;宁夏中卫沙漠星星酒店旺季需提前一个月抢房;大理心邸咖啡年营收突破1500万元。
其实,这里面有3个核心的逻辑:视觉爆点+运营前置+内容创新。
01
打造不可复制的视觉爆点
现在游客的第一需求已经发生变化——从“游玩体验”转向“拍摄分享”。能够持续火爆的项目,都深谙一个道理:第一波流量永远来自游客的朋友圈。
温州雁荡山悬崖咖啡堪称这方面的典范。项目巧妙利用300米高的天然绝壁洞穴,将极简主义玻璃观景台与粗粝的喀斯特岩石形成强烈对比。游客手捧咖啡俯瞰群山的画面,不仅创造了“逃离城市”的视觉叙事,更成为社交媒体上的天然传播素材。
正是这一张张“出圈照”,让原本冷清的方洞景区日均客流量从6000人暴涨至1.6万人,甚至登上了韩国设计杂志。
其实,成功的视觉爆点需要具备三个特质:(1)独特性:选择悬崖、沙漠、水下等稀缺场景,创造日常生活中无法获得的体验;(2)情绪价值:画面能够自然承载“治愈”、“挑战”、“探索”等情感标签;(3)不可复制性:深度绑定当地独有的自然与文化资源,建立竞争壁垒。
02
运营前置思维
让每个设计都为盈利服务
传统农文旅项目最大的误区是“先建设后运营”。这种模式往往导致停车场容量不足、动线设计不合理、商业空间难以利用等致命问题。
而长红项目则采用完全相反的“运营前置”逻辑:先明确目标客群和盈利模式,再反推设计方案。像大理心邸咖啡是这方面的杰出案例。项目规划阶段首先明确目标客户:来自全国追求品质的年轻游客,他们要的不是廉价咖啡,而是独特体验和社交资本。基于这一定位,团队设计了“咖啡+旅拍+文创”的多元盈利模型,预计二次消费占比将超过50%。
然后才进入设计阶段:270度全景落地窗框住苍山洱海,每个朝向都形成完美构图;将白族传统茶文化融入咖啡器具设计;推出“苍山雪顶”等地域特调饮品,使每杯咖啡都成为文化符号。结果证明这一模式的巨大成功——开业两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二次消费占比达55%,带动周边民宿集群发展,并解决了大量本地就业。
运营前置的核心是转变思维:从“设计驱动”到“运营驱动”,所有设计决策都服务于盈利目标;从“单一收入”到“多元变现”,构建门票、餐饮、体验、文创等复合收入结构;从“项目思维”到“生态系统”:考虑项目对周边产业的带动效应。
03
持续内容创新
打造“常来常新”的体验场
农旅项目最怕的是“一次性消费”。游客来过一次后认为没有再次来玩的理由。
长红项目的秘诀在于将自己打造成一个持续更新的内容平台,让游客每次到访都能获得新鲜体验。比如,宁夏沙漠星星酒店对此有着极致演绎。虽然以“星空IP”为核心,但项目团队深谙单一卖点的局限性,为此设计了四季迭代的内容体系:春季推出沙漠植树+星空认养计划;夏季举办天文讲座与智能观星体验;秋季组织天文沙龙与银河摄影创作;冬季开设星空摄影大师班。通过这种持续的内容更新,即使在淡季也能保持可观客流,回头客比例高达20%,成为中卫地区必去的标志性目的地。
游客购买的不仅是空间体验,更是时间内容。成功的项目往往具备以下特征:四季可运营,突破季节限制,设计全天候、全季节的体验内容;内容可迭代,建立持续的内容研发机制,定期推出新活动、新主题;用户可参与:从被动观看到主动参与,增强用户黏性与社交传播。
其实,这些优秀的项目提供的不是浅层的拍照背景,而是深度的情感体验和记忆价值。他们从不试图满足所有游客,而是精准服务特定人群。他们从不孤立运营,而是积极与当地社区、文化、产业形成共生关系。
那些能够突破“网红魔咒”的项目证明,只有回归商业本质、深耕用户体验、持续价值创新,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建立真正的长期竞争优势。毕竟,文旅的终极产品不是空间,而是记忆;不是照片,而是体验;不是一时的网红,而是值得一生回味的漫长美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