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西安博物院参观文物展。(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李明摄)
深入基层的文博体验仿佛历史触手可及,创新模式的云端课程让千年文明在指尖流转……近年来,西安文博系统正以一系列高品质的公益文化活动,让珍藏文物走出展馆,融入寻常百姓家。
从冬日节庆的喜悦到秋高气爽的九月长安,西安文博系统推出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动,通过高品质的展览和沉浸式体验项目,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到“零门槛、高质量”的文化服务。
西安博物院推出的“一半烟火一半诗——长沙窑的生活美学”特展,犹如打开了一扇通往唐代的窗。188件(组)长沙窑瓷器静静陈列,述说着千年前的匠心独运。展览通过“泥火淬炼”“烟火人间”“诗意流淌”“丝路回响”四个单元,为观众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唐代美学空间。
年初,该院同期推出的“灵蛇献瑞”生肖展和“博物启智”教育展,以文化双璧的姿态吸引着众多参观者。这些展览不仅展品精美,更通过创新的展陈方式,让历史文物焕发出时代光彩。
西安市钟鼓楼博物馆的“千年窑火瓷艺生辉——耀州窑瓷器特展”,如同一部立体的瓷器史诗。百余件珍品串联起耀州窑的千年窑火,观众在移步换景间,仿佛能听见古代窑工敲击瓷器的清音。
西安博物院的“五进”宣讲活动,犹如文化的使者,将文博服务送至基层每一个角落。在临潼区小金中心小学,志愿者为孩子们开启了一扇通往历史的大门。生动的讲座、有趣的雕版印刷体验,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陕西考古博物馆的“考古溯万年 校园谱新篇”活动,则如一把神奇的钥匙,为青少年打开了考古学的神秘大门。通过实物教学和互动体验,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中感受历史的魅力。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将汉代文化体验送至社区,汉服飘逸间,投壶声响起,瓦当拓印中,社区居民们仿佛穿越时空,与汉代先民进行着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同时,该院创新的“博物馆+高铁”模式,让传统文化在飞驰的列车上焕发新生。教育员身着汉服,为旅客展示传统礼仪,让一段段旅程变成移动的文化课堂,不仅拓展了文博服务的覆盖面,更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找到新的表达方式。
陕西历史博物馆推出的“博物智造”系列教育课程,引领青少年深度探索文物中蕴含的中国古代科技智慧。倒灌壶的虹吸奥秘、雁鱼灯的环保巧思……通过近距离接触文物,同学们学习了杜虎符的错金工艺与秦代军事制度、双鱼洗的共振现象、香囊的平衡科技、算筹的千年计算智慧。每节课程都配有丰富的互动体验,孩子们可以亲手铸造专属虎符、拼插汉代同款环保小夜灯,让抽象的历史灵感变得触手可及。
各家博物馆积极运用科技手段,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已成为“规定动作”。数字化技术复原历史景观,开发文化体验App让观众通过虚拟方式与历史互动。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使沉睡的文物以更加生动的方式“苏醒”,在光影交错间诉说千年往事。
这些高质量的文化惠民服务,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着古城百姓的生活,彰显着文博机构的文化担当与时代使命,为其他地区的文化惠民工作提供了精彩范本。
如今,走进西安的博物馆,随处可见和文物趣味互动的孩子、认真观展的市民、专心临摹的学生、细致讲解的志愿者……这一幕幕生动的场景,正是西安文化惠民工作最真实的写照,也是古城文化自信的最美诠释。(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