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罗轩
9月16日,送走最后一波客人后,伴山.漆宿也将进入休整期。这家位于巴山大峡谷景区内环线、由当地集体经济开办的民宿,赶在今夏避暑旺季前开业,“开业比较仓促,接下来,结合这段时间客人的意见,进行调整。”
从伴山.漆宿欣赏落日余晖(罗轩 摄)
这里,曾是大巴山深处的“穷窝子”,群山锁困,贫穷如影随形。2018年,随着巴山大峡谷景区的开园,现在成了游客争相奔赴的“诗和远方”。
“春赏花、夏避暑、秋观叶、冬玩雪”的四季风光,让这里的乡亲们端稳了旅游“金饭碗”,走出了一条文旅扶贫的康庄路。如今,这里正冲刺国家5A级景区,要把“脱贫答卷”写成更亮眼的“振兴样本”。
巴山大峡谷风貌(罗轩 摄)
人居焕新:土墙房变“网红民宿”,沥青路绕出“发展加速度”
谁能想到,曾经遍布峡谷的破旧土墙房,如今成了游客抢着住的“土家风情民宿”?经过风貌改造,统一的土家族民居既扮靓了景区,更点燃了乡亲们的致富希望——每到夏季避暑旺季,民宿一房难求,提前预订都要“拼手速”。
渡口土家族乡甘溪村,村民们开的民宿不仅住着舒服,地道的土家菜更是圈粉无数;漆树土家族乡朝阳村,靠着景区环线优势和凉爽气候,做成了民宿集聚地,还拿下了“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金字招牌。
桑树坪的酒店民宿集中区
外出打工10年的杨正见,就是这场变迁的受益者。2018年,看到家乡变样,他和妻子返乡把自家房改造成“夏日的凉风”民宿,如今每年营收近30万,“能赚钱还能陪家人,比在外漂泊强太多!”今年,朝阳村集体经济再添力,“伴山.漆宿”赶在旺季前开业,轻松赚得“第一桶金”。
不仅民居焕新,道路也跟着“升级”。曾任马老村驻村第一书记的刘江华记得,以前景区路只有3.5米宽,错车都要倒半天;现在10米宽的沥青路绕山而建,像条“蛟龙”盘在山腰,既是交通动脉,更是一道网红风景。
人才回流:游子归乡当“老板”,家门口挣得“稳稳的幸福”
文旅扶贫的核心,是让老百姓真正受益。巴山大峡谷不仅造了景,更造就了更多新业态,大量就地岗位、多元致富门路,让曾经“往外跑”的游子,纷纷回了乡、创了业。
除了杨正见,还有更多的当地人回到了家乡,有在景区就业的,有自己做小生意的。渡口土家族乡的于涛,初中毕业后学厨,在成都、昆明、上海漂了13年,2016年听说家乡要建景区,他果断辞职回来。
土家山寨
从最开始回乡与人合伙开餐馆,到2018年自己单干。他经营的“于氏吊锅楼”,旅游旺季一天能卖几十锅特色菜,后厨全是吸纳的本地群众,每月都能拿4000多元工资。“既能多赚钱、照顾家,还能帮乡亲们就业,这比在外边强多了。”
曾经,“男挖煤、女种地”是这里的常态,收入少还危险;现在,景区里的保洁、摆渡车司机等岗位随处可见,有技术的不用再外出打工,脑子活的做点小生意,收入翻着番涨。
业态创新:“单打独斗”变“抱团共赢”,文旅融合让“金饭碗”更稳
要让旅游饭吃得长久,就得不断创新。漆树土家族乡朝阳村先迈出一步,和重庆开州区大进镇杨柳村“手拉手”,成立川渝朝杨金边民宿党支部,建民宿协会,把两村40多家民宿统一管理,客源共享、利润共分,彻底告别了“各干各的”的零散模式。
不止民宿,景区还催生出一串“新商机”:电商驿站里,主播忙着卖宣汉老腊肉等土特产,2024年通过“定宣两地仓”,60多种深山好货卖了超3亿元,文创产品也成了“抢手货”;土家族绣娘张秀英加入刺绣合作社,每月绣香包能赚3000元,合作社还带动200多名妇女就业,作品进了景区32家特产店;薅草锣鼓、土家摆手舞等实景演出,既赚了门票钱,又给乡亲们添了“群演”的岗位。
土家绣娘的刺绣作品(曾业 摄)
土家绣娘正在刺绣(曾业 摄)
闲置资源同样被“唤醒”:渡口土家族乡引入水产公司,流转千亩土地搞立体养殖,未来还要建农旅综合体;景区运营方和政府一起,让农户用土地、林地入股分红,“下有保底、上不封顶”;借鉴浙江经验打造的亲水走廊,让“桃溪泉水漂流”成了新网红。
“创5A不只是为了一块牌子,是要让老百姓的旅游饭碗端得更稳、更牢!”达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达州市文旅融合发展中心主任马春霞的话,正是巴山大峡谷从脱贫到振兴的初心,这里的每一寸山水,都在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故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