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太行山,秋意初染,层林叠翠。山腰之间,一条水渠如巨龙盘绕,蜿蜒穿行——这正是被誉为“人工天河”的跃峰渠。
20世纪70年代,为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邯郸人民以惊人的毅力,在太行绝壁间开凿出这条“引漳入邯”的生命长渠。它西起涉县浊漳河天桥断,东至京广铁路,南起漳河,北至洺河,总面积达1009平方公里。
1977年9月15日,漳河水首次奔流入渠。48年后,它依然汩汩不息,润泽着邯郸大地。
劈山引水战太行
从高处看,跃峰渠水似银龙在太行之巅飞舞,蔚为壮观。9月17日,一场秋雨过后,峰峰矿区0号旅游公路沿途风景秀丽。记者一行驱车来到药王谷跃峰渠纪念馆。
纪念馆建在跃峰渠主干渠之上,馆内陈列着不少修渠的历史照片。
“这就是当年的我。”参与跃峰渠测绘工作的袁晓峰,指着照片中一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说道。只见照片中,漳河水劈山奔流,被称为修渠“先头兵”的测量队员们列成长队,正扛着塔尺、水准仪等沉重工具,在乱石密布的河床上踉跄前行。袁晓峰走在队伍前列,紧随工程技术组,奔赴测绘现场。
51年过去了,袁晓峰已冉冉白发,仍生动地向记者讲述那段激情燃烧的修渠岁月。
1974年,19岁的袁晓峰被分配到邯郸地区水利局测量队。刚参加工作的他,就赶上了这件大事——修建水利工程跃峰渠,成为“人工天河”万千建设者中的一员。
兴修水利,测量先行。山高路远,工程浩大。从那年秋天开始,袁晓峰和测量队的同事就穿梭在崇山峻岭间。半山腰坡度大,人在上面都走不稳,更何况还要肩挑背扛仪器设备。
“环境险恶,但我们的测量工作可不含糊。渠道要沿着山体等高线建设,平均每6公里低1米,这样才能保证渠水顺流而下。”袁晓峰说。
测量工作每一个环节步骤错不得,一错就全错。山树荆棘漫山遍野,庄稼地里蚊虫叮咬,夏天太阳直晒,冬天天寒地冻。尽管如此,测量队员们每天穿山越涧,奔腾跳跃,精益求精,毫厘不让,每个数据都凝聚了心血。
测量任务刚一结束,1975年3月,邯郸便集结起一支由工农商学兵组成的十万修渠大军,浩浩荡荡开进太行,全面摆开了劈山引水的宏大战场。
“修水利、干工程,哪有不伤人的。”袁晓峰回忆到。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邯郸百姓真正把修渠当作自家的事。父送子、妻送郎,亲人之间含泪送别、毅然前行的场景比比皆是。
更令人动容的是涉县卢家父子的故事:卢玉堂在隧洞施工中因塌方不幸牺牲,其父卢考廷强忍悲痛,毅然将二儿子卢喜堂送到渠上,只说了一句,“接着干完。”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1977年9月15日,跃峰渠建成通水了!汩汩清水奔涌入渠。邯郸百姓高兴得不得了,携老扶幼迎接这渠幸福水……跃峰渠“引漳入邯”,编织了邯郸四通八达的水利网,30.53万亩灌区改变了邯郸西部山区农业望天收的面貌,助力邯钢等工业企业振翅腾飞,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前,一直是邯郸工农业用水的“生命线”。
以渠为脉促振兴
48年间,经过邯郸市跃峰渠管理处的积极管护维修,其年均引水量达2.2亿立方米,一渠好水养育一方人,更成为赋能乡村振兴的“水密码”。
它不仅为邯峰发电厂、峰煤焦化、华信特种钢铁等企业稳定供水,有效置换了峰峰矿区地下水源,更滋养着沿线的羊角铺湿地公园、滏阳河国家湿地公园等生态明珠,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生态廊道。
峰峰矿区0号旅游公路又名“太行跃峰渠乡村振兴大道”。它西依太行山脉,顺跃峰渠东岸迤逦北行。大道依势而筑,蜿蜒起伏,将沿线的乡镇与村落如珍珠般串连起来。
记者沿着大道一路北行,不多时,一片葱郁的林田便跃入眼帘,这里正是河北鑫伯特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所打造的高标准农业示范区。
公司负责人蔺军生是义井镇王看村人。他至今仍清晰记得没有跃峰渠之前的义井镇——土地贫瘠,水源奇缺,田地龟裂如网,庄稼只能靠天收成。
“没有这渠水,就没有这一山的绿。”2017年,在外打拼的蔺军生回乡创业。他流转近万亩闲置林田,以渠水为“根”,栽花育树,使曾经裸露的荒坡废土,在渠水的日夜润泽下,渐渐褪去荒芜,长成了枝叶繁茂的万亩秀林。
四季轮回,这片土地始终焕发着生机与效益。三月牡丹盛放,游人如织;四月芍药成海,鲜切花远销各地。进入九月,景观树与行道树迎来销售旺季,苗木成批出圃,发向全国各地。
这片林田更成了“就业福地”,直接带动周边3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让“渠水养绿、绿富百姓”的愿景照进现实。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条老渠,穿越时光,依然奔腾不息。
2019年,邯郸市委、市政府以“引漳济沁”工程续写其新篇章。
在农业领域,“引漳济沁”工程唤醒了沉睡的土地。它恢复了跃峰渠部分主干渠及五分干渠的灌溉功能,清澈的漳河水顺着新修的支渠,潺潺流入流域周边4万余亩农田,让曾经的旱地重现生机。
生态层面,改变尤为显著。工程构建起河、渠、湖、库互通互联的水网体系,持续为城市西部涵养水源。曾经干涸的沁河重泛清波,西湖水库碧波荡漾,沿线湿地植被渐次复苏,整体水生态环境得到系统性改善。
这渠清水,更悄然流进百姓生活,带动产业兴旺与乡村蜕变。沿线村庄纷纷发展起旅游休闲、生态种植等产业,农家乐、观光农业等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复兴区康庄水库便是鲜活例证。每逢周末,这里游客骑行漫步、草坪野餐,孩童嬉戏玩耍,一片欢声笑语。“渠水不仅解决了灌溉难题,还美化了家园。”家住水库旁的村民李涛笑着说,“村子变美了,游客变多了,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日前,跃峰渠险峰渡槽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以105.92米的单跨长度,成为“世界单跨最大的石拱渡槽”。这座巍然屹立于太行山间的水利丰碑,早已成为引人驻足的热门打卡地。
如今的一切,令曾参与勘测的老建设者袁晓峰感慨万千:“当年我们翻山越岭、钻洞爬坡,只盼着漳河水能流到家门口。如今看到城市因水而兴,乡村因水而美,跃峰渠的水早已融进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里。”
青山巍巍,渠水长流。从昔日灌溉之需,到今天润城之策,跃峰渠奔涌的不只是一渠清水,更是永不枯竭的为民初心;流淌的不只是岁月时光,更是生生不息的幸福甘泉。
本报记者 曹楚琦 赵鸿粼(照片由邯郸市跃峰渠管理处提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