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沃吕比利斯遗址出来,车子便驶入了阿特拉斯山东麓海拔较低的山地向丘陵和平原过渡地带。虽然已是当地时间下午四点。但是因为距离今天目的地——摩洛哥最古老的都城蓝色皇城菲斯只有不到百公里了,所以领队也不着急,耐心等候大家收拾妥帖方才招呼大家登上大巴,从N13公路转到N4公路后不紧不慢地在山地间前行。
道路蜿蜒,两旁偶有低矮的灌木,灰绿色的,顽强地抓住地面,仿佛随时会被风连根拔起。视野中一直是土红金黄的山丘寂静的起伏在蓝天白云之下,可以明显看到撒哈拉沙漠伸出的触角留下的印记。
曲折行进,沿途所见的山丘在夕阳温情的抚慰下,呈现出一种干涸却温暖的土金色。黄土,黄沙,黄色的山峦,干燥的风吹过,卷起一阵轻烟似的尘土。
这北非的土地,向来以干旱著称,一年之中,难得几场甘霖。车行渐远,城市的喧嚣渐次隐没,唯见远处山峦起伏,如同巨兽的脊背,在烈日下静默地呼吸。
时近黄昏,夕阳的余晖暖暖地洒在绵延起伏的丘峦间,近处是开垦好的田地,处在阳光的阴影下呈赤铜色,稍远处的田垄和沙化的山丘则在光线投射下呈现迷人的金色,更远是未发育完全的丹霞红山,上面稀稀疏疏点缀着丛丛灌木。
西北面的山坡有一户人家,明黄色的房屋被一大片橄榄林簇拥着,还有一棵高大的椰枣树冒出房舍顶端。
在阿拉伯地区,能够在住宅区拥有如此众多的林木,家境可非同一般哈,不是地主老财都是土豪。房子后面的坡地都已耕好,只等雨季来临就可开始全面播种。
导游是个沉默寡言的摩洛哥人,黝黑的脸上刻着岁月的沟壑,偶尔指点远处的山峦,约莫一小时,车子转过一个山坳,眼前豁然开朗。一泓蓝得异常耀眼的湖水在窗外闪现,许多团友早已在颠簸中昏昏睡去,而我此刻精神却为之一振。
但见一道灰白色的巨坝横亘于两山之间,拦住了一湾碧水,在烈日下闪着粼粼波光。导游用生硬的英语告诉大家,那里便是赛迪.沙赫德水坝所在。
水坝依山而建,混凝土的坝体在阳光下泛着冷硬的光泽。坝顶平整如刀削,两侧山势陡峭,岩石裸露,呈现出层层叠叠的纹理,记录着千万年的地质变迁。这一带属于阿特拉斯山脉的余脉,山体主要由石灰岩和砂岩构成,经过长期风化剥蚀,形成了如今这般嶙峋模样。远眺可见远处山峦起伏,峰峦叠嶂,近处则是被水流切割出的深邃峡谷。
大巴在一处突入峡湾的一个高台停下,这里是一处休息点,也是一个观景台。下车方觉山谷里的风很大,吹得衣帽飞扬,坡下是大片茂密的橄榄林,湖泊对面可看到一座米黄色的宣礼塔高高耸立在村头。
站在路边远眺,赛迪沙赫德湖大致呈南北走向,如果从西南看过去,水库形状像极了一头回首嘶鸣,甩尾撒欢的小毛驴。
湖区周围山地有零散的村落和居民,再下面一点的低洼处是一些草甸和大片湿地,蓝天倒映水中,赛迪.沙赫德湖便如一块蓝宝石镶嵌在金色的大地上。
站在公路边缘望去,坝体估摸高达有百余米,导游告诉我们,这水坝始建于2010年,是中国水利部和摩洛哥王国农业与海洋渔业部合作的成果。水坝库容达数亿立方米,不仅为菲斯城及周边地区提供饮用水,还灌溉着数万公顷的农田。
“我们这里干旱得很,”他指着远处干涸的河床说,“没有这水坝,菲斯河谷平原的农田早就荒芜了。”
“以前这山谷里,只有雨季才有水。”他说:“现在常年有水,庄稼可以种三季了。”
随着他的指引,我望向水坝下游。果然,远处的河谷平原上,一片绿意盎然,与周围荒芜的山地形成鲜明对比。
别看摩洛哥国土面积仅四十多万平方公里,但是其地貌之复杂,地形之多变,风光差异之大,反差跨度之奇,可以说是举世罕见,你看原本一路上满目荒芜的山野,就因这一汪碧水,立刻变得满坡苍翠。
由于地处撒哈拉沙漠边缘,摩洛哥水资源总量明显不足,作为一个拥有3000多万人口的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分布失调、用水效率低下、污染严重等问题,因此摩洛哥渴望快速发展,对于加快水利建设有着近乎痴迷的迫切感。
摩洛哥希望中国提供经验与技术,参与摩洛哥北水南调以及灌溉发展等水利工程建设。因此摩洛哥与中国达成协议,在2020—2027年间,要建成20座大中型水坝。
为了加快发展,水利灌溉和清洁饮用是保障其它建设的先决条件。目前摩洛哥已建成135个大型水坝和100余个中小型水利工程,总蓄水量达175亿立方米。
这些水库的建成,将极大地满足周边城镇居民饮用和灌溉需求,促进沿河谷地带以及库区周边的农林和畜牧经济增长稳步发展。
赛迪.沙赫德湖不算太大,约摸在十几二十平方公里左右。从高处极目望去,可清晰地看到正北方向的大坝和闸门。
据说摩洛哥每一处水库大坝都会驻扎有军队守卫,那树木掩映下的红色房屋大概就是卫兵的营房吧。东北最高的山头貌似还有一座白色的堡垒——观察哨。
傍水而居是人类的天性,作为沙漠周边地区的国家,摩洛哥政府更是一直把保障饮用水安全、发电和灌溉作为政府发展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
摩洛哥政府高度重视水资源的安全保障,修建水坝的节奏明显加快,而这一工程的实施少不了咱们中国的相关单位鼎力相助,中国一些大型电建集团公司近年来承揽了许多业务。
夕阳下的赛迪.沙赫德湖非常美,影调非常像我曾见过的西藏圣湖羊卓雍措,那一次也是夕阳西下。此刻,湖畔的裸山和金黄的草甸,如同披上一件圣洁温暖的霓裳,云影流动,湖波荡漾,水中小岛绿蒿萋萋,蓝色木舟双桨轻摇,对岸的岬角和小村庄还有那高高的宣礼塔,一切定格成令人迷醉的美妙!
赛迪.沙赫德水坝长约15公里,平均宽度为1.5公里,水深7、8米,面积约20多平方公里,从空中看有点像微缩版的地中海,这个沙漠边缘的人工湖是水鸟们的天堂,它们悠闲地浮在水面,时而打盹、时而低翔,没有天敌和人类的干扰,安然地享受着水草丰美、鱼虾不绝、自由快乐的鸟生!
湖边生长着芦苇和其他水生植物,无数水鸟在其间嬉戏。湖水湛蓝,平静如镜,倒映着周围的山峦和蓝天白云。
湖岸线曲折多变,形成数个大小不一的湾汊。有些地方是陡峭的岩壁,直插入水;有些地方则是缓坡,生长着耐旱的灌木和草丛,毛驴在草地上啃食。这与坝周干旱的环境形成了奇妙的反差,仿佛沙漠中的绿洲。
水鸟的欢鸣声在寂静的山谷中回荡,奏响着一曲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乐章。
湖水的颜色随着深浅和光线而变化,近岸处清澈见底,可见水底的石块和水草;远处则呈现出深蓝色,神秘而深邃。微风吹过,湖面泛起细碎的波纹,阳光在水面上跳跃,如撒了一池碎金。
摩洛哥也因此成为世界著名的观鸟地之一,除了达德拉峡谷是摩洛哥观鸟的最佳地点外,诸如湖泊水库、肥沃的河谷中,你都能发现云雀、沙松鸡、秃鹰、猎鹰、莺鸟、雀类以及其它珍稀美丽的鸟儿们。
湖畔湿地是水鸟们的天堂,也是附近村民的肥料库,鸟儿们的粪便成为湖边农民开垦田地的天然肥料,聪明的摩洛哥人民在湖边开垦出田地和果园,岸边放牧羊群,田里栽种蔬果。
这里出产引种自突尼斯的软籽石榴,因为光照强、水分足,个个长得皮薄粒大,饱满紧实,酸酸甜甜,10迪拉姆就可买一大口袋,还可以榨汁喝,美其名曰:初恋的味道。
赛迪.沙赫德湖非常美!那些锐利的岬角突入湖面,与湖心的小岛遥相呼应,碧蓝的湖水温温润润地随风波动,水面的禽鸟们则如一粒粒黄色、黑色、白色的浮漂在浪尖起伏,观鸟的人儿,划动着双桨,就像一只小甲虫在巨大的蓝色天鹅绒上紧赶慢跑。
优雅的白鹳不仅是大型迁徙性鸟类也是摩洛哥的常客,它们大多从遥远的欧洲和亚洲大陆北部迁到温暖的非洲和印度一带越冬。它们从地面起飞时,往往先在地上奔跑一段助力,然后用力扇动翅膀,获得足够上升力后才能飞起。而飞行时头颈向前伸直,脚伸向后,看似紧张僵硬滑稽,其实它能依靠上升的热气流进行高空滑翔,节省体力,从而进行长距离迁徙。
别看此时风轻浪平,牛羊成群,地处北非的摩洛哥可是向来以强地震活动区而著称,这是由于欧洲大陆板块与非洲大陆板块接壤所致,因此在摩洛哥承建大坝设计施工,抗震是必需考虑的一个重要部分。
另外,由于风沙和水土流失的因素,摩洛哥水库普遍面临较为严重的淤积问题(类似我国黄河上的水库),而且当地清淤成本昂贵,每立方米约为40-50迪拉姆。
赛迪.沙赫德湖的东面是荒凉的裸露山岩,山脚下是几幢废弃的土屋,一条土路斗折蛇行极力向着山顶盘绕,路面上一辆毛驴拉车和一黑色轿车一前一后形成鲜明的对比,传统和现代的交织同框毫无违和感。
东南面的红山与黄山之间被一块纺锤状的尖石硬核嵌入,成为非常醒目的地理标识,在它左边的天际线,依稀还能看见白色的村庄和青绿色的宣礼塔。
蔚蓝的湖水、黄绿的田园、果林与远处光洁裸露的橙黄色山峰形成巨大的反差和视觉冲击,赛迪.沙赫德湖的东面山体似乎蕴藏着什么矿产,一条斗折蛇行的机耕道划着Z字形向山顶盘绕,数台黄色的大型挖掘机还在半山来回奔忙。
尽管这里算得上是摩洛哥著名的农业区,但是土地依然很贫瘠,半沙半土半石头的荒丘地貌,如果不是赛迪.沙赫德湖的存在,仅靠被沙土不断吞噬的地表水和少得可怜的降雨,是根本无法维系这么多的良田和果树生长以及人类的生存需要。
视线转向赛迪.沙赫德湖的上游部分,这是一片肥沃的冲积河谷平原,农田里绿意盎然的农作物长势良好,待播的田地亦平整完毕。只不过曾经的村庄不知何故被遗弃,只留下残垣断壁和恣意生长的橄榄、椰枣和仙人掌。
湖边是村民们开垦出的田地和果园,湿地是放牧羊群和驴马的天然草场,田里栽种稻米、小麦、甜菜、土豆、南瓜、石榴、柑橘和葡萄等蔬果,从这里向东南逶迤出一大片河谷平原,是摩洛哥最肥沃最富饶的河谷地区。
靠着阿特拉斯山麓发源的一些小型河流带来的浅表地上水,勤劳智慧的摩洛哥人沿河谷建起绵延的绿洲村庄,过起靠天吃饭的农耕生活。近年随着政府加大水库、水坝的建设,这些绿洲村镇的饮用安全和灌溉需求得到保障。
人工湖如同镶嵌在黄山红峦中的一块蓝宝石,熠熠生辉。水坝像一道坚实的臂膀,将湖水揽入怀中。下游的河谷平原则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农田整齐如棋盘,村庄点缀其间。
天光云影,碧波金山,阳光的阴影下,远处未发育完全的丹霞裸山赤金暗铜勾勒出迷人的线条,一抹绿色横陈在宝蓝的湖岸线之上,上面点缀着稀疏的几幢白墙蓝瓦的小木房,一幅静谧美好的沙漠桃源图就此定格。
夕阳晚照下的湖湾清新明亮,明暗的光影让毫无生气的荒山有了动人的模样,牛羊牧归,倦鸟归航,湖水渐渐由晶莹剔透转为深沉内敛,粼粼波光在夕阳的快速移动下熠熠闪耀,微波轻泛,湖蓝、孔雀蓝,湖光涟漪,好似梦幻,这应该是赛迪.沙赫德湖最美的时侯吧!
整个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中方人员与摩洛哥同行克服了地质条件复杂,气候恶劣等诸多困难,结下了深厚友谊。最终建成了这座造福一方百姓的水利工程。
结合所见所闻,忽然明白了这项工程的意义。它不仅是一座水坝,一个水库,更是一份希望的象征,一座连接中摩两国友谊的桥梁,是两国人民友谊的见证,是人类智慧与自然力量完美结合的范例。
在这干旱的土地上,水就是生命。而这座由中国和摩洛哥携手建造的水利工程,正静静地守护着这份生命之源,滋润着菲斯河谷平原上的万亩良田和千家万户。
告别赛迪.沙赫德湖,继续循着河谷朔流而上,这是一条狭长肥沃的冲积河谷,红橙黄绿青蓝紫在这里任意勾描,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农作物长势良好,各种果树和仙人掌间杂其间,而准备春播的田地则翻垦完毕,敞开着赭红的胸怀等待一场春雨的来到。
北非的晚风,徐徐拂面,阿特拉斯山的落日,暖意依然,土黄金红的土地缀着一缕缕、一丛丛的绿意,簇拥着一排排、一幢幢大棚、民房向着更为广阔平整的菲斯大平原奔去!
这是一幅广博宁静的油画,墨色尤新,明媚动人!满眼的赤橙黄绿、浑身的洒脱不羁,在这色彩醉人的摩洛哥北部高原铺天盖地的蔓延,向晚的微风,清笑浅浅,急促的落日,歉意暖暖,久违的舒爽就这样自然而恬淡地定格于脑海心间,再见!美丽的赛迪.沙赫德湖!(未完待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