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星光点点。 9月13日晚,合肥大蜀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林间小道上,一支队伍格外显眼 —— “安徽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志愿服务队”(以下简称“志愿服务队”)正带领 20 组亲子家庭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守护生态网:生物多样性小小侦察兵——大蜀山国家森林公园生物夜观”活动,孩子们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自然,在心中播下守护生物多样性的种子。
政策引领:省环科院扛起 “志愿护皖” 新使命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是重要力量。”2025 年 1 月,生态环境部办公厅联合中央社会工作部办公厅印发《“美丽中国,志愿有我” 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实施方案(2025-2027 年)》,着力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向专业化、系统化、社会化方向发展,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安徽省生态环境厅随即组建了三支省级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打造“皖美有我,绿动江淮”志愿服务品牌。安徽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 “省环科院”)凭借在全省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与保护领域的工作积累,主动承担起“安徽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志愿服务队”的筹建与运营工作。从制定活动方案、筛选专业导师,到确定观测样线、准备科普读物,志愿服务队历时两周准备,最终将活动选址合肥大蜀山国家森林公园 —— 这里作为合肥城区重要的 “生态绿肺”,孕育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是开展城市生物多样性科普体验的理想场所。
“我们希望通过‘专业科研 + 志愿科普’的模式,让更多人了解安徽的生物多样性之美,尤其是让孩子们从小建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省环科院相关负责人在活动现场表示,未来志愿服务队还将立足皖江湿地、大别山林区、皖南山区等重点区域,开展系列生物多样性保护专业志愿服务活动,让科研成果真正 “走出实验室,走进大众生活”。
暗夜寻踪:导师带娃解锁 “自然密码”
“大家注意脚下的落叶堆,里面可能藏着今晚的‘第一位嘉宾’!” 晚 7 时整,活动正式拉开帷幕,两支夜观小队分头出发。第一小队的导师洪飞,是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专业的硕士,是孟闻琴蛙、古氏草蜥等多个安徽物种新纪录的发现者,长期扎根野外的科研经历,让他练就了一双 “找生物的火眼金睛”。
“小朋友们看,这是燕山蛩,它虽然长得像蜈蚣,但身体分节更多,而且没有毒腺哦!” 洪飞蹲下身,小心翼翼地从落叶堆里捧起一只黑黄相间的多足生物,指尖轻触其身体,山蛩立刻蜷缩成螺旋状 “装死”,引得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呼。“大家别害怕,这是它的自我保护方式,我们观察的时候要轻一点,不能伤害它。” 洪飞一边讲解,一边示范如何用放大镜观察山蛩。
另一支小队的导师李泽楠,带着孩子们在幽深的灌丛中展开一番 “寻宝”之旅。“看这株石楠的绿叶之间,藏着《诗经》里提到的‘螽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蝈蝈!” 李泽楠用手电筒的侧光照向叶片,一只通体翠绿、翅膀轻薄的螽斯立刻显现出来,它后腿一蹬,跃到旁边的草叶上,发出 “唧唧” 的鸣响。“《诗经》里说‘螽斯羽,诜诜兮’,讲的就是螽斯群居的场景,古人早就观察到它们的生活习性啦!” 李泽楠结合传统文化讲解生物知识,让孩子们听得入了迷。
当晚的 “惊喜发现” 远不止这些:在灌木根部的土壤里,孩子们找到了行动敏捷的蚰蜒,洪飞特意对比了它与山蛩的区别 ——“蚰蜒的足更长,身体较细,而且是捕食小昆虫的肉食动物哦,大家不要招惹它,会咬我们的哦”;在阔叶树粗糙的树皮表面,大家发现了 “洋辣子”(刺蛾)的茧,呈白色的椭圆形,前端开口,像一个个迷你的瓦罐;枝头间,大家发现一只浅绿色的小虫凭借一根细丝悬垂而下,随风轻轻摆动,这便是俗称 “吊死鬼”的尺蠖(尺蛾幼虫),轻轻一碰,它便 呈“Ω” 一弓一弓地前行,有节奏地爬了上来;最让孩子们兴奋的是,在路边的石缝里,洪飞老师发现了安徽最小的蛙类之一 —— 饰纹姬蛙,它体长不足 3 厘米,皮肤呈灰褐色,与周围环境完美融合,若不是洪飞凭借多年野外经验敏锐察觉,几乎很难发现。
每个孩子都领到了一个透明观察盒,大家小心翼翼地将找到的小动物放入盒中,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有的孩子还说回家以后要拿出画笔,画出自己看到的生物。“老师,这只“蛛丝马迹”里的灶马,它的触角比身体还长!”“我发现少棘蜈蚣的头是红色的,好特别!” 孩子们的提问此起彼伏,两位导师耐心解答,林间回荡着清脆的笑声。
童心护生:一场 “无痕” 的自然教育课
“现在,我们要把这些小客人送回家啦!” 晚 9 时许,夜观活动接近尾声,在洪飞和李泽楠的带领下,孩子们纷纷来到最初发现小动物的地方,轻轻打开观察盒,看着山蛩、螽斯、饰纹姬蛙等重新回到熟悉的生境中,有的孩子还对着小动物轻声说:“下次我还来看你哦!”
“大蜀山的夜晚,比我想象中热闹多了!小朋友们得到老师给的虫子,比吃了十个鸡腿都开心!” 参与活动的张旻向记者展示自己拍的照片,她照片里的孩子们,有的托着一个“鼻涕虫“,有的托着一只山蛩,脸上满是专注。“我以前看到多足虫会害怕,现在觉得它们好可爱!” 现场的一位家长表示,平时孩子接触自然的机会不多,这次夜观活动让孩子学会了 “观察” 而非 “捕捉”,懂得了 “保护” 而非 “占有”,这种沉浸式的自然教育比书本知识更生动。
洪飞告诉记者,自己之所以坚持参与志愿科普,是希望让更多人意识到,生物多样性不仅存在于遥远的深山老林,也在我们身边的城市公园中。“每一只山蛩、每一只姬蛙,都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它们,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这场历时两小时的夜观活动,虽然短暂,却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未来,志愿服务队将整合省内优势科研力量,继续开展生物多样性观测体验、科普讲座、校园宣讲等活动,让更多人成为安徽生物多样性的 “发现者”“守护者”“传播者”。正如省环科院相关负责人所说:“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每个人用行动去践行。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志愿活动,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深入人心,为建设美丽安徽、守护‘皖’美生态贡献力量。”
原标题:保护生物多样性 | 夜探蜀山寻生灵 皖美志愿伴童行—— 安徽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志愿服务队夜观活动纪实
来源:安徽生态环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