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淼(长沙理工大学)
9月17日,一段“西岭雪山保洁员向原始森林抛扔垃圾”的视频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画面中,身着工作服的女子翻过栈道,将数袋垃圾径直抛向海拔3000米的原始林区,面对游客“别扔”的劝阻,仅以“没办法”摊手回应。或许这段视频中值得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保洁员的个人道德行为,还有景区环境管理中被忽视的深层漏洞。
从事件本身看,涉事保洁员行为确实触碰了职业底线。保洁员本应是生态保护最前端的人。他们每日穿梭于步道,捡拾游客遗留的垃圾,维系着自然景观与人类活动的平衡。但在西岭雪山,这名保洁员却成了垃圾的“制造者”。这种身份的撕裂,远不只是个人职业操守的问题,更暴露出了景区管理体系的严重漏洞。
很多人看到视频第一反应是愤怒,保洁员怎么能破坏景区生态环境?但视频中不难看出,她的工具包可能只有两把竹扫帚、三个蛇皮袋。保洁员的两难,在于她被默认为“垃圾问题的第一责任人”,但真正导致问题的核心漏洞却披着“个人行为”的外衣轻轻放过。作为景区的保洁员,她需要保持景区环境的整洁,但景区的转运措施不到位,客观条件无法满足其垃圾处理的要求。有游客表示:整个日月坪区域,我只看到她一个保洁员。也有游客质疑:“坐缆车上山,垃圾难道只能靠人背下去?”
“高海拔为何没有垃圾转运措施”的质疑问到了关键,但这不是“有没有”的问题,是“愿不愿”的问题。西岭雪山作为5A级景区,每年门票收入过亿,绝非无力承担垃圾清运的费用,但这些钱,景区可能更愿意花在新建观景台、打造网红打卡点上。毕竟,垃圾转运看不见,游客不会拍照发朋友圈,而新观景台能上热搜,能拉动二次消费。这种“重面子轻里子”的思维,似乎成了景区的“潜规则”。
景区的致歉声明来得很快。专人检查、增派保洁、强化培训,看起来像满分答案,实际上却是隔靴搔痒。声明中,景区既没解释高海拔景区垃圾如何转运的具体方案,也没说明垃圾清运的频次如何设置的规划,关于“外包保洁监管是否存在漏洞”的质疑更是选择性忽视。这种“句句没回应,事事不落地”的整改,能带来预期效果吗?
景区或许以为处罚一个保洁员、发一份整改声明就能“息事宁人”。可实际上,每个参与者都困在“互相指责”的循环里。景区怪游客乱扔,游客怪景区管理差,保洁员怪系统不给力,而最无辜的受害者,永远是被抛垃圾砸中的那片森林。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