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的很多县城由于历史悠久,藏着不少 “冷知识”。今天聊的这个,光名字就能难倒一半人。
就一个字,可十个人里有八个会念错,这个县叫莒县。
但总有许多人不是把 “莒(jǔ)” 读成 “lǚ”,就是念成 “jù”,连有些外地游客刚到的时候,都得对着路牌反复确认:“这到底是啥县?”
其实不光咱普通人,连以前有些不熟悉的人,都差点给它改了 “名”。
可别小瞧这个总被念错的县城,它兜里揣着三千年的历史,跟齐文化、鲁文化平起平坐,是山东文化圈里妥妥的 “老资格”。
现在还把老祖宗的宝贝玩出了新花样,连老外都特意跑来打卡。
一错再错的 “莒” 字
为啥 “莒” 字这么难念?其实跟它的历史一样,都带着 “不一般” 的底色。
咱先从它的 “出身” 说起,这莒县可不是普通县城,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大规模的部落聚居,到了周朝,直接升级成 “莒子国”。
搁春秋那会儿,那可是山东地界的 “第三号狠角色”。东边能摸到黄海,北边到现在的胶州、高密,西边抵着蒙阴,南边都快伸到江苏赣榆了,连齐国、鲁国都得跟它好好商量事儿。
你想想,能在齐桓公、鲁庄公这些 “大佬” 身边站稳脚跟,莒国的实力能差吗?
那会儿它经常跟齐、鲁会盟,还敢跟周边小国 “叫板”,要是没点底气,哪敢在春秋乱世里折腾?
最让莒县出圈的,还得是 “勿忘在莒” 这个典故,说起来跟齐桓公还有段渊源。
当年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没辙,跑到莒国躲了一阵,吃了不少苦。
后来他回去当了霸主,有点飘了,大臣鲍叔牙一看不对,端着酒杯就提醒他:“您可别忘了在莒国受苦的日子啊!”
就这一句话,把齐桓公拉回了神,后来才成了春秋五霸里的 “扛把子”。
有意思的是,这个典故到了现代还 “火” 了一把。1950 年代蒋介石在金门岛题了 “勿忘在莒”,想鼓舞士气,虽说目的不一样,但也能看出这个故事的影响力。
搁到现在,这典故早不是单纯的历史了,更像个 “人生提醒”:不管混得多好,都别忘本。
不少管理者还拿它当借鉴,提醒自己别在顺境里飘了,得记得当初的不容易,这就是老故事的新价值。
莒县的宝贝可不止典故,还有能改写 “中国文字史” 的硬货。
1960 年那会儿,莒县先旱后涝,山洪冲垮了陵阳河的河堤,当地一个叫赵明禄的乡文书去查看灾情,突然发现河崖里露出来三个 “大炮弹”。走近一看,是三个陶做的大口尊,上面还刻着奇怪的符号。
后来专家一研究,好家伙,这是比甲骨文还早 1500 年的 “图象文字”!
你想啊,甲骨文已经是成熟的文字了,这陶文可是刚从图案变成文字的 “幼儿园阶段”,上面刻的太阳、山峰,都是古人对自然的观察,简直是研究中国文字起源的 “活化石”。
连英国剑桥大学的考古教授都专门写文章说,这莒地的陶文,跟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能对标,是世界文字起源的 “东方样本”。
就凭这个,莒县在国际考古界的地位,一下子就站稳了。
还有浮来山那棵 “天下银杏第一树”,更是绝了 —— 快 4000 岁了,高 24 米多,粗得要七八个人手拉手才能抱住。
当地人都把它当 “神树”,逢年过节还会去祭拜,听说不少人还会在树下许愿。
你别觉得这是迷信,这棵树可是活生生的历史见证:从莒国那会儿活到现在,经历了多少朝代更替、战火纷飞,还能枝繁叶茂结果子,这不就是莒县文化 “活下来” 的最好证明吗?
比起那些埋在地下的文物,这棵树更能让人觉得,三千年的历史离咱一点都不远,伸手就能摸到。
可能有人会问,齐文化、鲁文化那么有名,莒文化凭啥跟它们并列?其实就凭它的 “不一样”。
齐国重做生意,靠鱼盐之利发家,讲究实用;鲁国尊周礼,讲规矩、重伦理,是儒家文化的老家;而莒文化是东夷人的底子,早期又打鱼又种地,对自然特别敬畏。
就像那棵古银杏,还有陶文里的自然图案,都带着对天地的尊重。而且莒国一直挺有 “脾气”,虽说跟齐、鲁会盟,但没完全跟着周礼走,保持着自己的特色。
这种 “和而不同” 的劲儿,让莒文化成了研究早期民族融合的好样本。中原文明和东夷文明在这儿碰在一起,没打架,反而融合出了新东西,这在古代可是很难得的。
老祖宗的宝贝被莒县玩出了新花样
三千年的历史摆着,莒县的宝贝不少,但要是只藏在博物馆里、埋在地下,那普通人也感受不到。
好在现在的莒县没这么干,反而把老祖宗的宝贝拿出来,玩出了新花样,让三千年的文化 “活” 了过来,连外国游客都跟着凑热闹。
先说咱老百姓最熟悉的非遗,莒县有个 “过门笺”,就是春节贴在门窗上的剪纸,红通通的,上面刻着吉祥话,以前就过年的时候用用,平时很少见。
现在不一样了,当地的手艺人跟设计师合作,把过门笺的图案印在笔记本上、绣在丝巾上,甚至做成手机壳,一下子就成了年轻人喜欢的文创产品。
2023 年的时候,就这过门笺相关的产值,一下子突破了 800 万!
还有个做面塑的传承人叫王凤娟,人家不捏普通的花鸟鱼虫,专门捏莒国的历史人物。
莒国国君、齐桓公,连 “勿忘在莒” 的场景都能捏出来,细节做得特别逼真,作品还拿了全国金奖。
卖到日本、韩国,老外看了都觉得新鲜,这不就是把老故事用新方式讲给世界听吗?
更潮的还有 “数字莒国” 项目,莒县跟山东大学合作,用 VR 技术把春秋时期的莒国故城还原出来了。
你去莒州博物馆,戴上 VR 眼镜,就能 “走进” 莒国的宫殿,看古人怎么吃饭、怎么干活,甚至能 “参加” 当年的会盟,听大臣们讨论国家大事,比看纪录片有意思多了。
还有陵阳河遗址的陶文,现在做成了数据库,全球 20 多所高校的学者都能在线上看高清照片、查考古报告,不用飞到莒县就能研究这些宝贝。
以前研究陶文得跑到现场,现在坐在家里就能看细节,这一下就把莒县的文化影响力扩到全世界了,也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中国文字的起源。
每年秋天,莒县还会办 “中国莒文化节”,那场面别提多热闹了。
考古专家来讲课,跟大家聊陶文的故事;非遗艺人现场表演,剪过门笺、捏面塑,游客还能上手试试;还有银杏摄影大赛,大家都来拍浮来山的古银杏,朋友圈里全是它的照片。
2023 年的时候,一下子来了 120 万游客,其中 8% 是外国朋友,有从美国、德国来的考古学者,专门来讨论东夷文明的起源;
还有不少外国游客,拿着相机拍非遗表演,嘴里不停说 “amazing”。
这文化节不光让本地人热闹,还把莒县的文化传到了国外,让更多老外知道,中国还有这么个有故事的县城。
莒县还是沂蒙革命老区县,有 23 处红色遗址,像中共莒县县委诞生地、横山抗日根据地,都是重要的红色记忆。
当地没把红色文化和古文化分开,反而把它们结合起来,搞了条 “看莒国故城、访横山根据地” 的旅游线路。
游客先去莒国故城感受三千年的古文明,再到横山根据地听抗战故事,看实物陈列,一下子就能理解 “传承” 的意思。
2023 年的时候,这条线路接待了 35 万人,还排了部吕剧《莒州烽火》,把莒县的民间音乐和抗战故事混在一起,唱的都是老百姓能听懂的词,在省里演出拿了一等奖。
你看,既让人记住红色历史,又能感受传统文化,这招太聪明了,也让莒县的文化更有厚度。
念对 “莒” 字,更要读懂它的故事
现在再念 “莒(jǔ)县”,是不是觉得这两个字不只是难念,更藏着说不完的故事?
这个三千年的古县,没躺在历史的老本上睡觉,反而把老祖宗的宝贝拆解开、揉进现代生活里。
非遗成了年轻人喜欢的文创,遗址变成了能互动的数字场景,连红色故事都能唱成戏。
它告诉我们,老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冷石头,只要找对了方式,就能跟现代人玩到一块儿去,还能走向世界。
其实莒县的厉害,不只是有三千年的历史,更在于它懂得怎么 “传” 下去。
很多地方的古文化要么被束之高阁,要么过度商业化,失去了本来的味道,而莒县把 “保护” 和 “创新” 平衡得很好:既没丢了东夷文化的根,又跟上了现代的节奏,让老文化有了新活力。
就像那棵 4000 岁的古银杏,既保留着历史的痕迹,又年年长出新叶,这就是莒县的样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