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高原上,千人同唱信天游;大雁塔下,交响乐与《百鸟朝凤》共鸣;秦岭深处,73岁的放映员荆海周坚持为12个乡村点亮银幕;活力新区里,西安戏剧学院迎来了首批120名新生……
陕西,这片承载着中华文明基因的土地,正以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文化实践,试图回答一个时代之问:文化大省如何加快迈向文化强省?
机制破冰,从“后台”走到“前台”
文化强省不是宣传部门的“独角戏”,正在变成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合唱”,这是今年陕西文化建设里最明显的变化。
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对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品牌培育、国际传播等作出系统部署、提出明确要求。
咸阳、铜川、渭南、延安、汉中、商洛等地市委全会同步出台“文化强市”专项文件,文化建设首次成为名副其实的“一把手”工程。西安以“文化兴市”为引领,积极拥抱数字化浪潮;铜川靠“耀州窑+照金红色文化”破局,走“文旅+数字”的路子;延安注重革命文物保护,要求“修缮要可行、利用要持续”;榆林提出挖掘红色文化、黄土文化、边塞文化,统筹优化旅游空间格局、功能布局。
铜川照金薛家寨 来源:视觉中国
政策落地也很“接地气”。咸阳着力打造彰显秦文化、秦风韵的文旅带;渭南借省十八运会契机,不仅要办赛事,还计划赛后把场馆改造成文旅打卡点;安康明确“将生态文化、移民文化融入城市发展”;杨凌示范区探索“文物+旅游”“非遗+研学”,让游客在逛遗址时能亲手体验。
我们看到,机制化部署、项目化推进、清单化落地,文化工作从挂在嘴边的“软实力”,正在变成衡量发展的“硬指标”。
出圈实验,从“藏在箱底”到“走进生活”
9月,多场文化“破圈实验”正在酝酿发酵。
2025年陕北民歌榆林合唱大会近日开幕,来自全国的30支合唱团、1700余位参演人员齐聚驼城,四天时间演绎23个精心编排的节目,把非遗项目“合”进歌声里,黄土高原的“根脉之歌”圈粉了无数年轻人,实现“专业与民间同台、传统与创新共生”。
“放歌陕北 唱响中国”2025陕北民歌榆林合唱大会开幕式交响音乐会在榆林市世纪广场奏响。图源:中国文艺网 高涵
不只是民歌,陕西的“文化宝贝”都在寻找新出路。
西安国家版本馆举办首期“文济雅集”,一次性收到435 册/件抗战文献捐赠,283 件展品从正式出版物到邮政版本全覆盖,通过“捐赠+展览+交流”,让曾藏在箱底的历史,成了公众能触摸的“活教材”。
唐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瑰宝,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西安有了具象化的体现。西安将利用三年时间,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唐诗之都”文化品牌。9月14日,2025“诗意·秦岭”主题文化活动举行,以“诗道终南、心意长安”为主题,让唐诗“遍地开花”的场景不再遥远。
全球近百项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亮相西安,陕西网记者在展区体验 摄影:袁晨
当前,《陕西省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已经出台,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数字化建设、信息化转型已渐渐成势。
9月17日开幕的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把陕西推到了“数字文明”的聚光灯下。作为丝绸之路起点,探讨的不只是文物保护,更是如何让革命遗址、古籍、非遗等历史文化,通过人工智能、VR、AR等数字技术,拓展可视化呈现、智慧化交互、沉浸式体验等典型场景,让中华文化以“年轻方式”潮起来。
“深入挖掘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的价值空间,守正创新推动文化强省建设不断迈出新步伐”,省委书记赵一德在大会致辞中表示。
此外,西安演艺集团今年新创的16部剧目里,《还我河山》《长安的荔枝》开启全国巡演,秦腔《无字碑》直接入选第19届戏剧节,话剧《延水遥》站上了国家级抗战主题展演的舞台。
据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省文化新业态增长较快,1676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71.62亿元,同比增长3.6%。
@编辑部认为,陕西正用“破圈思维”重写规则,让民歌年轻,让唐诗行走,让文物说话,或许是中华文明赓续的陕西解法。
向下扎根,从“送文化”到“育人才”
文化强省的图景,终将落在一个个具体的人与场景中。其核心,从不是看有多少文物、多少剧目,而是看文化能不能走进群众的生活,能不能让年轻人愿意传承,能不能让世界愿意倾听。
@编辑部认为,文化既要有人传,也要有人教,更要有人愿意看,才是加快建设的关键。
荆海周在乡村放映现场 图源:商洛新闻网
“有人传”从未停歇。在鄂豫陕三省交界的商洛市商南县湘河镇,党龄52年的“文化摆渡人”荆海周用47年光阴,在秦岭的沟壑里丈量着“文化惠民”最朴素的刻度。
年过七旬仍负责着12个村庄的放映任务,每年除夕他都要顶着风雪去湘河敬老院,给老人们放《地道战》《花木兰》,这一守就是16年。“答应老人们的事,不能失约”,这是他最简单的信念。
据公开报道,从1973年肩挑200斤设备行走在一尺宽的险峻山路上,荆海周累计放映超过12000场电影,行程达33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近8圈。
怀揣梦想的新生汇聚西安 图源:西安戏剧学院官网
“有人教”有了新解。几天前,全国第三所、西部地区第一所公办戏剧类本科院校——西安戏剧学院正式开学,首批120名本科生将主攻非遗保护、戏剧影视文学等专业。
这所学院的成立,不仅填补了西部地区戏剧类院校的空白,更为传承创新中国地方戏剧艺术、培养戏剧专业人才提供了全新平台,让秦腔、碗碗腔等文化“老剧种”有了“科班传人”。
“愿意看”才是底气。坚持 13 年的西安交响乐团大雁塔户外公演于9月20日再次奏响,西安交响乐团总监张国勇执棒《百鸟朝凤》,既有肖斯塔科维奇的《节日序曲》,也有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携手女高音吴桐雨唱响《我爱你,中国》。
当千年佛塔遇上交响声浪,这场“零门槛”的万人音乐会,已成为陕西现象级文化IP。那个夜晚,音乐会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恰恰是文化强省的底气。
值得注意的是,从“手捧金疙瘩”到“玩出新花样”,我们仍面临很多“现实挑战”。
比如政策热背后,藏着同质化隐忧;比如“头部遗产”风生水起,小众非遗陷入数字化困境;再比如文化工作者的保障机制,还有待加强完善等等,破解之道需多方协同,才能让文化强省的步子,走得扎实又鲜活。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如今的陕西,正在把文化富矿变成生活日常,这样的进阶之路,值得期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