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记者跟随“旅居云南·心之所向”2025年“全国媒体达人云南行”采风团走进云南省玉溪市,邂逅抚仙湖风光,探秘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解锁一场科学探索与诗意旅居的特色采风之旅。
中国首个、亚洲唯一的化石类世界自然遗产澄江化石地揭示了地球早期“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生物多样性奥秘,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馆藏标本6万余件,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和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互动技术,以“生命大爆发、生命大演化、生物多样性”为主线脉络,完整讲述了地球生命由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不断演化发展,形成现今地球多姿多彩生命形态的历程。
秋日抚仙湖凉风习习,碧波轻漾。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静静矗立,宛如巨大的“生命摇篮”。刚入馆,记者便被“生命演化树”吸引。“每个分支对应一种生物类型,几乎所有现生动物门类的祖先都能在此找到踪迹。”讲解员指着“镇馆之宝”介绍,“就像这根代表脊椎动物的分支,正是‘凤娇昆明鱼’化石。”
通过全息投影技术,昆明鱼化石标本被放大50倍,采风团可以清晰地看到原始大脑、心脏等器官结构。在澄江发现的“昆明鱼”化石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脊椎动物,为“从鱼到人的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徜徉在馆内,5.18亿年前的古生物化石在柔和灯光下静静展现,三叶虫、奇虾、昆明鱼等标本栩栩如生。驻足“化石修复数字体验”展台,媒体达人用指尖划过触屏,随着模拟工具“清理”掉化石周边的“岩层”,屏幕上实时弹出标注,“从这么渺小的远古生物,到如今纷繁复杂的生命世界,这亿万年间的演变,就像大自然写就的一部震撼史诗!”
在OLED柔性屏打造的“海底隧道”,体长近2米的奇虾挥舞大抓肢游过,半透明的水母随“水流”浮动,昆明鱼灵巧穿梭其间。“这里通过3D技术复原了数十种寒武纪生物,每次走过都像一场时空穿越。”讲解员介绍。
当“数字化石”遇见“生态湖水”,澄江正成为秋季游云南的亮眼地标,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参观,沉浸于古老与未来的光影交汇中,感受“科技+自然+文化”的魅力。(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黎浩)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