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滨州,黄河奔腾入海,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厚重历史。这里的渤海革命老区,曾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杨柳雪村,那“棉区的一面红旗”,见证着奋斗与牺牲。然而,当全民国防教育月遇上流量经济,滨州的国防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仪式感消解:历史遗迹变身“流量道具”
滨州拥有丰富的国防教育资源,本应是传承精神的圣地。但如今,部分地方却将其变成了流量时代的“道具”。一些红色景点为了吸引游客,过度商业化包装。例如,某革命纪念馆在国防教育月期间,周边增设了大量网红小吃摊和纪念品店,而馆内讲解服务却敷衍了事,游客们匆匆拍照打卡便离去,对展品背后的历史内涵不闻不问。据不完全统计,该纪念馆在活动期间游客数量虽有增加,但真正深入了解国防历史知识的却寥寥无几。曾经庄重的历史遗迹,在流量的裹挟下,逐渐失去了应有的仪式感。
认知错位:传统教育遭遇“娱乐解构”
在滨州的校园和社会中,国防教育的认知也存在错位现象。一方面,学校里开展着传统的国防教育课程,老师们认真讲述着英雄事迹和国防知识。另一方面,网络上却刮起一股娱乐化之风。一些自媒体将滨州的红色故事改编成搞笑段子,把英雄人物形象进行无厘头恶搞。在某社交平台上,“滨州抗战英雄趣味解读”视频播放量颇高,评论区满是调侃之语。同时,年轻人对国防知识的认知也令人担忧。一项针对滨州青少年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对本地国防历史了解模糊,却对明星的军事题材作品如数家珍。传统国防教育在娱乐化浪潮的冲击下,面临着认知被解构的危机。
传播异化:教育效果沦为“数据泡沫”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滨州的国防教育传播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但却出现了异化现象。一些地方举办国防教育活动,只注重线上的宣传数据,如直播观看量、短视频点赞数等。例如,某国防教育活动通过网络直播,吸引了大量观众,但互动内容大多是无关痛痒的表情和评论,真正关注国防教育实质的寥寥无几。而对于活动后市民国防意识的提升效果,却没有科学的评估和反馈。再看各类国防教育APP,在滨州的推广中,算法推荐的大多是娱乐化内容,真正有深度的国防知识内容无人问津。国防教育的效果,在数据泡沫中被掩盖,难以真正深入人心。
在滨州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上,国防教育不应被流量浪潮淹没。我们应铭记历史,珍视传统,让国防教育回归本质,真正走进人们心中,而不是沦为流量的牺牲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