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继林
今天,9月17日,是咱们青甘大环线之旅第八天。清晨,我们这群南方来客结束了敦煌两天三夜的旅程,依依不舍地离开敦煌,踏上返程。车缓缓驶出东庭大酒店时,我在心里悄悄地念着:敦煌,我们一定还会再来。
一、“厕所里喝下午茶”?敦煌让我大开眼界来之前,我从没想过,一座西北小城能把旅游做到这个地步——连卫生间都成了“网红打卡点”。最颠覆我认知的,是导游说的“厕所里喝下午茶”。昨天傍晚,从雅丹魔鬼城回来,我们特意绕去夜市旁的那座卫生间,进去后亮堂得像艺术展馆,空气里都没有异味。更绝的是外侧的休息区,藤椅配着小桌,墙上挂着丝路主题的插画,真有市民端着茶点坐着聊天。
更让我这个南方人惊叹的是《乐动敦煌》的“穿越”大剧和鸣沙山万人星空晚会。那天傍晚,我们站在月牙泉边,和年轻人一起看流星、听音乐,心也跟着沸腾起来。
说到“吃”,“吃”是最能让一段旅程从“好看”变成“难忘”。敦煌的好,一半美景一半美食。本来担心西北菜太烈的我们,没想到在金叶大酒店,厨师特意为我们调了福建口味,那一餐“改良版”的西北菜成了全程最对胃口的惊喜。
后来去蒙古包吃烤全羊,整只羊烤得外皮焦香酥脆,撕开时肉汁四溢,大家围坐一起品尝,越吃越上瘾,最后摸着肚子直呼“过瘾”!
最难忘的还是敦煌夜市,整洁又热闹,摊主穿着统一,地面干净,连收垃圾的师傅都随时在旁边。照着导游的推荐,我们排队买了李广记杏皮茶、沙葱牛肉饼、疏勒烤包子和驴肉黄面……舌尖上的敦煌,就这样把它的好,牢牢刻进了我心里。
二、大漠里的绿洲,沙与水的千年相守
打开地图才知,敦煌其实是被荒漠戈壁包围的“孤岛”。相关资料表明:敦煌市为县级市,总面积2.67万平方千米,其中绿洲面积1991平方千米,人口18.2万人 ,分别相当于永安的9倍多、2/3和60%左右。
更神奇的,是鸣沙山里的月牙泉。抵达敦煌后的第一站,是盼了多年的鸣沙山月牙泉。从市区开车不过十多分钟,就到了鸣沙山。沙山环抱中,一弯清泉静静躺了上千年。泉水清得能看见底下的沙砾,不管风沙多大、天气多旱,它从不干涸。
敦煌的神奇不止是大漠里的绿洲,更是这沙与水的较劲——沙想吞了泉,泉偏要在沙里活出一汪绿,就像是西北人骨子里的坚韧。
三、戈壁上的铁关,守护华夏的西北屏障
敦煌自古就是军事要塞。丢了敦煌,就等给匈奴于打开了中原的“南侵之门”。
汉武帝时起,这里便是拒胡于塞外的军事要塞。玉门关和阳关,像两把铁锁,死死锁住匈奴南下的铁骑。敦煌还是汉朝向西域出兵的“桥头堡”,当年卫青、霍去病打匈奴,粮草和兵卒很多是从敦煌出发的。
站在玉门关和汉长城遗址,仿佛听到两千年前的战马嘶鸣。守城将士守的不只是一座孤城,守得是中原文明不被外族侵扰的安宁。这座戈壁上的小城,是华夏大地上的“西北屏障”“戍边丰碑”!
四、出塞要道,古丝绸之路的“咽喉”
敦煌的分量在于它的交通位置,自从张骞通西域,敦煌就成了出塞的咽喉要道。千年来,无论是商队、僧侣还是使者,大多从这里走出“塞外”。
中原的丝绸、瓷器西去,西域的葡萄、音乐、佛教东来……敦煌这处“出塞要道”,就像一座文明的桥梁,是千百年里,让东西方在此相遇、交融。
五、千年一瞬,诗词与石窟中的敦煌
历史上无数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诗句: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陆游“谁画阳关赠别诗?断肠如在渭桥时”;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句句都是敦煌的魂。
而莫高窟,则是敦煌另一张脸。那些跨越千年的壁画,色彩依旧浓烈鲜活。红得炽热,蓝得深邃——这不只是艺术,更是一部活着的华夏文明史。
我们一边看,一边感叹:这哪里是看窟,这是在读半部中国。
敦煌,一座小城,把“敦煌特色”做到了极致——用洁净打动人心,用星空留住浪漫,用历史唤醒共鸣,连一顿饭、一个厕所都藏着“敦煌味道”,值得给她掌声、给她点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