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满都海公园的晨韵,重塑城市文化新生态
作者︱孙树恒
一
秋天的青城,晨光总带着几分温柔的凉意。在这个周三的早晨,我走进满都海公园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这里与往日一样充满生机勃勃的景象,也有城市中心年轻人的行色匆匆,更有属于老年人慢悠悠的活力。公园东门的乒乓球场上,十几个人正在比赛,有一个老人在地砖上练书法…脚步声与呼吸声交织在微凉的风里,偶尔有人放慢脚步和熟人打声招呼,笑容里满是晨练的惬意。
往公园深处走,靠近人工湖的广场上更显热闹。二十几位阿姨穿着各色服装,打着伞,拿着扇子,随着欢快旋律扭动身姿。引得路过的游人纷纷驻足,有人拿出手机拍照,还有几个小朋友跟着模仿,惹得周围人哈哈大笑。
沿着湖边的步道散步的人最多,有并肩而行的老夫妻,手里提着刚买的新鲜蔬菜,边走边聊家里的琐事;有推着婴儿车的年轻父母,轻声给孩子讲解着故事;还有几位拿着太极剑的老人,在树荫下慢悠悠地比划着招式,动作舒展如行云流水。偶尔能看到保洁人员推着清扫车走过,落叶被扫起的沙沙声,与远处的秧歌调、跑步声、鸟鸣声混在一起,构成了满都海公园最真实的晨间“交响乐”,没有华丽的舞台,却满是生活的温度。
看着眼前的景象忽然觉得,公园从来都不只是“散步的地方”。它更像一个开放式的“生活剧场”,每个人都是这里的“演员”,跑步的、扭秧歌的、吊嗓子的、散步的,用自己的方式演绎着平凡日子里的鲜活,而这份鲜活,恰恰是城市文化最本真的底色。
二
不一会儿,一阵清脆的马头琴声从公园的一个角落传来,我循着声音走过去,才发现这里早已成了“歌的海洋”。亭子挂着面鲜艳的国旗,红色条幅上写着“歌游内蒙古,唱响北疆”,几位头发斑白的老艺术家正调试着音乐,有时候用伴奏带,有马头琴、四胡,还有小提琴,中西乐器的搭配透着几分特别。
一个个老艺术家,精神矍铄。一首《草原夜色美》让在场的人都跟着轻轻哼唱。接下来的几首歌都是经典的草原曲目,《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呼伦贝尔大草原》……每唱到高潮处,有人举起手机录像,还有几位蒙古族阿姨跟着旋律轻轻摇晃身体,眼神里满是对草原的眷恋。一位老人说,这些老艺术家都是本地的文艺爱好者,每天都会来公园演出,“就是想让更多人听听咱们内蒙古的好歌,也让来公园的人热闹热闹”。
如果说老艺术家的演出是“精致的小剧场”,那么广场另一侧的合唱团就是“震撼的大舞台”。足足四五百人的队伍整齐地站在广场上,前面有一位指挥,旁边还有钢琴伴奏和手风琴手,每个人手里都捧着一本歌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指挥的手臂一扬,整齐嘹亮的歌声就响彻了整个公园,连湖边散步的人都停下脚步,朝着合唱团的方向望去,有人不自觉地跟着打拍子,还有人干脆走到队伍后面,跟着歌本轻声唱起来。
随后的《我的祖国》《英雄儿女》插曲《英雄赞歌》,更是让现场的氛围达到了高潮。几位老人站在人群里和外围,举着手机录下整首合唱。看着眼前的场景,我忽然明白“演艺新空间”的真正意义,它不是把舞台“复制”到公园,而是把艺术“融入”生活。传统剧场的舞台有边界,而公园的“舞台”没有;传统演出的观众是“坐着看”,而这里的观众是“跟着唱”。从草原歌曲到红色经典,从老艺术家到普通市民,满都海公园的这场“露天演出”,恰恰是演艺新空间“去中心化、贴近大众”的最佳实践,它让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展品”,而是变成了“人人可参与的生活”。
三
满都海公园晨间的歌唱场景,或许只是中国演艺新空间发展浪潮中的一个微小片段,但它背后折射的,却是一场关于“艺术与空间”的深刻变革。当我们谈论“演艺新空间”时,但满都海公园这样的“公园演艺空间”,正以更亲民、更灵活的姿态,成为城市文化消费新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理解它的兴起与发展,就不得不从演艺新空间的整体脉络与突出特征说起。
(一)演艺新空间的发展脉络:从“剧场突破”到“全民参与”
演艺新空间的起点,是对传统镜框式剧场的“打破”。早在20世纪80年代,这样的群众文化就已经兴起,公园演艺空间可以不只是单一剧场,还能成为集演出、休闲、消费于一体的复合空间。演艺新空间早已跳出“专业剧场”的范畴,扩散到景区、商业综合体、历史建筑,甚至是满都海公园这样的城市公共空间,对观众来说,不用买门票,穿着拖鞋就能听一场草原歌曲;对演出者来说,不用租剧场,带着乐器就能搭起临时舞台。这种“全民参与”的特性,让公园演艺空间成为最贴近大众生活的“文化毛细血管”,也让演艺新空间真正走进了普通人的日常。
(二)公园演艺新空间的突出特征:重构观演、贴近生活、融合业态
如果说专业演艺新空间的关键词是“创新”,那么公园演艺新空间的关键词就是“融合”,它把艺术与生活、演出与休闲、文化与民生紧紧绑在一起,形成了三个鲜明特征。
首先是“重构观演关系”。传统剧场里,观众坐在台下,演员站在台上,界限清晰;而在满都海公园,观众和演员的身份是“流动的”——听老艺术家唱歌时,台下的人会跟着哼唱,甚至有人被邀请上台一起唱;合唱团演出时,路过的人会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拿着手机对照歌词加入合唱。这种“观演一体”不是刻意设计的沉浸式体验,而是自然而然的情感共鸣。就像那位唱草原长调的大爷,他的“舞台”就是柳树下的石凳,观众围在他身边,有人给他递水,有人给他鼓掌,这种“没有距离的互动”,是专业剧场难以复制的温暖。
其次是“演出场所的生活化”。公园演艺空间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挑场地”,广场可以搭临时舞台,草坪可以当合唱场地,湖边的石凳就是“单人演唱台”。公园演艺空间还融入了地域特色,“歌游内蒙古,唱响北疆”的条幅、草原歌曲的旋律、蒙古袍的服饰,让这场“露天演出”不仅是艺术表达,更是内蒙古文化的“活态展示”,外地游客来公园散步时,听一场草原歌曲,比逛博物馆更能直观感受到青城的文化底色。
最后是“融合民生业态”。公园演艺空间从来不是“单一演出”,而是与市民的晨间生活深度绑定,有人先跑步,再听一会儿歌;有人带着孩子散步,顺便让孩子感受红歌的氛围;还有人把买菜、遛狗和看演出结合在一起。这种“演艺+民生”的模式,没有刻意追求“商业价值”,却形成了最自然的“文化消费”:老艺术家们通过演出传承草原文化,合唱团通过红歌传递正能量,观众在休闲中获得文化滋养,甚至有人因为喜欢公园的演出,开始学习草原歌曲、加入合唱队伍。这种“以演促民、以民养演”的良性循环,让公园演艺空间不仅是“文化展示平台”,更是“民生服务平台”。
(三)让公园演艺新空间成为地域文化的“活载体”
对于青城这样的城市来说,公园演艺新空间的发展,应立足本土,把草原文化、红色文化、民生文化融入其中,走出一条有“青城特色”的路。
在内容创作上,要坚持“本土为王”。满都海公园的“歌游内蒙古,唱响北疆”演出就是很好的例子——与其引进外地的流行歌曲,不如深挖内蒙古的文化资源,把草原歌曲、二人台、好来宝等本土艺术形式搬上公园舞台;可以邀请民间艺人来讲草原故事,组织孩子们表演蒙古舞,让公园演艺空间成为传承本土文化的“课堂”。同时,也可以结合红色文化,像合唱团那样演唱红歌,还可以编排反映青城发展的小节目,让演出既有“文化味”,又有“家乡味”。
在空间运营上,要坚持“灵活多元”。不需要给公园演艺空间设定严格的“演出时间”和“场地限制”,可以鼓励文艺爱好者自发组织演出,比如每周六上午的草原歌曲专场、周日下午的红歌合唱;也可以结合节日举办特色活动,比如中秋节的“草原中秋歌会”、国庆节的“红色主题演出”。政府部门可以适当提供支持,比如给演出者提供简易的音响设备、制作文化宣传条幅,让公园演艺空间在“自发”的基础上,更有“组织性”,但又不失去“民间活力”。
在价值传递上,要坚持“民生为本”。公园演艺空间的核心不是“出精品”,而是“惠民生”,它不需要专业的演员,普通人只要喜欢就能上台;不需要精致的舞台,草坪、广场就是最好的场地;不需要盈利,能让市民在休闲中感受文化、获得快乐就足够。未来,随着青城文化建设的推进,公园演艺空间还可以与社区文化、文旅产业结合,比如组织公园演出队伍走进社区,或者在旅游旺季邀请游客参与合唱,让它成为展示青城形象、传递青城温度的“窗口”。
四
离开满都海公园时,已经是上午十点,老艺术家的演出就要结束了,合唱团的人也渐渐散去,但湖边还有人在哼着草原歌曲,广场上的秧歌队还在继续跳舞。晨光已经变得温暖,透过树叶洒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我忽然觉得,演艺新空间从来不是一个“高大上”的概念,它就是这样,在公园里,在生活中,在普通人的歌声和笑容里。
对青城来说,满都海公园的晨间演出,或许只是一个开始。会有更多公园、更多公共空间变成“演艺新舞台”,会有更多人从“观众”变成“参与者”,用草原歌曲、红色经典、生活故事,共同编织出青城的文化新生态。而这份生态的核心,永远是“人”,是唱歌的老人,是跳舞的阿姨,是跟着哼唱的孩子,是每一个在公园里感受文化、享受生活的普通人。因为真正的城市文化,从来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融入日常的、鲜活的、属于每个人的快乐与热爱。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经济30人专家组成员,呼和浩特市政协智库专家。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