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街巷文化改造,从艺术功力到落地实施,如果老城的文旅创意称为老二,没有人敢称第一。
洛阳老城的街巷改造,我参观了很多,不管是官方主办,还是民间自我创意,可以说都表现不俗,老城文旅搞得火,是有很合理的底层逻辑的。
我认真观察,认为老城街巷改造之所以 搞得有形有色,得到大家好评,主要原因有三条:
1、软文化浸润,无口号却有温度
不管是应天门还是十字街或者洛邑古城,各种创意不少,唯独没有各种我们司空见惯的各种口号,我们徜徉在古城,哪怕是后来人造文物,我们也没有违和感,为什么?
他们的思维定势就是站在游客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来认真策划。
二、锚定历史根,拒绝 “仿古假象”
老城的改造从不用 “假古董” 凑数。民主街保留着明代的青砖路基,施工时特意露出部分老砖的磨损痕迹;原粮店改造的文创空间,仍保留着 50 年代的木质粮斗与价目牌,旁边的说明牌只标注 “1958 年城关粮站遗存”,不加多余修饰。就连巷弄里的老井台,也只是围上原木护栏,没有刻意打造成 “网红打卡点”,这份对真实历史的敬畏,让街巷有了可触摸的记忆。
三、品位于细节,广告让位于美感
这里难寻刺眼的商业广告,品味藏在肌理之中。城隍庙旁的墙绘不是品牌海报,而是清末民初的洛阳街景;文创店的招牌多是手写隶书,与灰瓦土墙浑然一体;就连路灯也做成仿古宫灯样式,灯座刻着 “定鼎门”“丽景门” 等古地名。这种 “去广告化” 的设计,让商业与文化自然交融,也让老城的文旅火得有理有据。
洛阳涧西文旅也有上乘之作,我多次推荐的兰州巷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它和老城古色古香设计不一样,它是一种现代年轻人的叙事。浅显但不粗陋,俏皮但不轻浮,它是一种轻松休闲文化,来到这里,确实有很放松的感觉。
洛阳乐山路的文化墙改造,客观说,有关方面是认真的,也是把细节拉满的,很多设计还是很有温度,让人感到少有的一种滋味叫“体贴”:
不管是对井盖的艺术处理,还是贴心的根据附近下象棋的人较多,专门设置一个象棋台,还有就是对木椅座位设置一个凉棚,一是可以下雨天挡雨,保护木椅,也是给夏天人们坐下来歇脚提供一个阴凉之地。
文化墙还 贴心布置很多蔷薇花造型,看起来十分柔和,恬淡。细节拉满来表扬乐山路 文创,一点不为过,值得点赞。
但是,实事求是,对于墙画的设计,确实和 乐山路文化有点违和:乐山路是一个军工企业和研究所为主的道路,这条路的文化应该是内敛、自信、更重要的是年轻化。
然而,乐山路文化墙的墙画满眼看去都是十分粗暴,手法相对简单,醒目的广告也是毫不遮掩。
我认为这个墙画有三个硬伤:
1、广告喧宾夺主,消解军工文化内核:乐山路遍布军工企业与研究所,“内敛严谨、低调自信” 是其天然文化基因。但墙画中大幅商业广告占据视觉重心,促销标语与品牌 Logo 过于扎眼,将本应承载科研记忆、工业情怀的文化空间,降格为普通商业街的广告栏,与道路的产业气质完全脱节,冲淡了独有的军工文化辨识度。
2、风格割裂年轻群体,缺乏情感共鸣:道路定位强调 “年轻化”,但墙画广告多采用传统直白的宣传语态,既无军工元素的创意转化(如科研仪器简化图形、工匠精神隐喻设计),也无贴合年轻科研人员审美的简约风格,反而充满浓厚的商业浮躁感,难以引发在此工作生活的年轻人的情感认同,违背了 “年轻化叙事” 的核心需求。
3、广告与场景适配失衡,割裂空间美感:凉棚护木椅、蔷薇花造型等细节,已为道路营造出 “体贴内敛” 的休闲氛围。但墙画广告的高饱和度色彩与强烈商业属性,与周边柔和的环境格格不入 —— 下棋的老人、歇脚的上班族抬头所见,是与静谧场景冲突的广告轰炸,让文化墙从 “空间点缀” 变成 “视觉干扰”,破坏了改造中精心构建的整体美感。
请有关部门原谅我“毒舌”,在你们兴冲冲想认真办一件好事的时候,让我一锤子砸到冰窖。
城市文化墙建设,其实说容易很容易,说难也很难,要做到雅俗共赏,确实不易,要做到有人人称赞,有十分创意,更难。
我们今后在做文化墙的创意的时候,我们还是多征询一下有关专家的意见,这件事办好了,皆大欢喜,办不好,可能辛苦 付出得到的是“吹毛求疵”。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