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华,作为成都的中心城区,有着悠远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根基。成华历史是巴蜀历史的组成部分,成华文化是巴蜀文明的重要篇章。
成华区融媒体中心携手成华区地志办、区民政局联合推出“成华往事”,带您发掘、找寻、传承成华蕴含的丰富文化与历史底蕴,追忆老一辈成华人的似水年华。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进玉双路。
在成华区的街巷经纬中,如果说蜀都大道、成华大道等交通要道是城市的主动脉,那么玉双路则像一条细腻而丰富的毛细血管,虽不长不宽,却浸润着成都最真实的生活气息与历史层叠的记忆。它不只是地图上一条普通的街道,更是连结成都唐代水脉、近代工业、当代美食与未来文创的一条时光隧道。它是一条可以“吃”的路,更是一条可以“读”的路。↓
“玉”承唐溪 “双”连工业
“玉双路”这个路名,起得极巧,“玉”与“双”,各有所本,却又浑然一体。二字是“玉带桥”(古“解玉溪”流经此处)与“双桥路”的创造性结合。据《成都城坊古迹考》载《大明一统志》:“解玉溪在大慈寺(今锦江区内)中,与锦江同源,唐韦南康(韦皋)所凿,有细沙可解玉,寺有玉溪院。”这段典籍清晰勾勒出解玉溪的过往,唐贞元元年(公元785年),西川节度使韦皋主持开凿此溪,自西北引内江水(即郫江,今府河上游)入城,水流斜向东南,经城中至大慈寺,最终在东郭附近回流内江。解玉溪既方便通航运货,又能排走洪涝时的城中积水。而溪底的细沙(推测为金刚砂一类)可抛光玉石,“解玉”之名便由此而来。
后来,在解玉溪的转弯处,人们修建了一座石桥,桥身形态如丝带飘逸,“玉带桥”因此得名,这便是“玉双路”中“玉”字的由来。而“双”字,则来自成都工业史上赫赫有名的双桥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420厂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落地城东,双桥路成为东郊工业区的重要交通命脉,代表着成都近代的工业文明与集体记忆。
《成都城坊古迹考》 图源:成都方志
玉双路始建于1987年,当时成都正全力推进城市东西干道延伸计划,此路成为东出口的第一段。1991年经历扩建,2002年3月正式建成通车,成为贯通城东的第三条交通主动脉。随后,餐馆如春笋般林立,它迅速崛起为与羊西线齐名的“羊东线”,与邻近的天祥街、祥和里共同构成了成都最早一片成熟而充满烟火气的休闲生活区。
玉双西畔:武成门桥的百年痕
在玉双路的西端,恰好与一座同样充满故事的桥梁相连,那就是武成门桥。清代的老东门“迎晖门”曾巍然矗立于东门大桥桥头,其上的“湾济楼”更是壮丽非凡,是古人登高望远、饮酒赋诗的胜地。辛亥革命后,时代变迁推动了城市格局的改变。在迎晖门以北,一座新的城门被开辟,俗称“新东门”,正式名称为“武成门”。
关于“武成”二字的由来,流传着两种颇具深意的说法。一说取自《左传・成公十一年》“秦晋为成”,寄托着人们在军阀混战的乱世中,期盼停战求和、百姓安宁的愿望;另一说取自《尚书・武成》“偃武修文”,表达了经历战乱后,人们渴望停止战乱、发展文教、休养生息的诉求。两种说法虽出处不同,却有着共同的内核,都是在动荡年代里,成都人对和平生活的朴素向往。至于坊间流传的“因守备衙门设在此地,故称武城大街”的说法,因“城”与“成”字形音皆异,且缺乏明确史料佐证,始终存疑。
20世纪40年代东门城墙上的棚屋 图源:成都方志
武成门的诞生,催生了武成门桥的修建。1915年,当时的市政当局计划在武成门外修建一座砖石拱桥,却因资金匮乏被迫搁置。直到1927年,在川剧班社“三庆会”首任会长杨素兰的资助下,这座桥才终于建成,最初名为“新东门大桥”。1947年,它被洪水冲毁,桥梁断裂、砖石散落;1949年,人们又将它修复,让它重新连接起锦江两岸;1970年,桥梁迎来改造,从砖石结构变为更坚固的钢混结构,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1997年,成都市地名委员会正式为它命名“武成门桥”,从此,这座桥有了更贴合历史脉络的身份标识。
武成门桥
在民国时期,武成门桥曾是成都东部的“交通枢纽”。陆路方面,它连接武成门,是行人和货物的聚集地,城里的商品从这里运往东郊,东郊的农产品从这里送入城中;水路方面,它北接郫县、都江堰,南通眉山、乐山,东连重庆、万州,是城东重要的水路转运码头,商船往来如梭,装卸声、叫卖声交织成一片繁荣景象。到20世纪50年代,武成门桥旁的东郊,因军工厂的集中落户,开启了工业发展的新篇章,为后来玉双路的建设埋下了伏笔。
今朝玉双 烟火艺术两相宜
如今的玉双路,早已超越了其作为交通干道的初始使命,在城市的精心雕琢下,进化成为一个融合历史感、烟火气与艺术范的独特街区。
玉双路的夜景 图源:成都发布
玉双路与邻近的祥和里、天祥街,并称这个片区的“美食街道”,是成都人心中的美食聚集地。在短短不足一公里的街道,既有叱咤美食江湖数十年的老字号,靠一道招牌菜留住几代食客;也有层出不穷的网红新派餐厅,以创意和颜值吸引年轻人打卡。这里汇聚了沸腾热辣的火锅、糯唧唧的叶儿粑、香飘十里的烤串、啃到吮指的兔头、醇香地道的老土鸭、麻辣鲜香的串串、香味浓郁的面馆,以及一盘盘豪气十足的江湖菜,他们用始终如一的老味道,陪伴了一代又一代成都人成长。除了这些经典味觉记忆,更有糖水铺子里的一碗清甜、小众咖啡馆中的一缕醇香等新派网红美食的加入,为这条历久弥新的老街注入新鲜活泼的舌尖引力。玉双路用24小时不间断的香味,定义着成都“美食之都”的鲜活与包容。
2021年,玉双路迎来了系统性的“焕新”升级,对沿线建筑立面和街道景观进行了艺术化改造,整个品质提升工程长达900米。这次改造中加入互动感十足的体验,在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的外墙,打造9处墙体互动区,该区域运用人体与雷达感应系统,开发9款不同的互动游戏,其内容设计覆盖儿童、青少年、情侣及家庭等多种受众群体,为市民提供丰富的科技互动体验。而这次更新中最具特色的当属夜景提升改造工程,以“成华记忆”“食在巴蜀”“绿满玉双”为主题,用最新的灯光技术在两旁的砖瓦之上勾勒出13个光影微剧场,让整条街在夜幕降临后,变身为一个沉浸式的城市剧场,真正实现了“霓虹灯下的玉双路,品不够的蜀都味”。
霓虹灯下的玉双路
玉双路2号的侠客岛里文创园区,已成为新旧融合的典范,园区于2020年6月正式开业,开园不满3月便达到92%以上的入驻率。它由一栋老旧居民楼改造而来,外表其貌不扬,内里却别有洞天。设计者保留了原始建筑结构,巧妙运用透光天井、环绕走廊和渐变绿色系,引入“框景”“借景”等传统园林手法,在市中心打造出一个充满呼吸感与生命力的艺术办公空间。园区汇聚大量来自文化传媒、文创插画、赛事承办、文化教育、电商直播、网络科技及建筑设计等领域的企业与人才,通过统一的招商与专业化运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构建“上下楼即上下游”的完整产业生态链。此外,它迅速超越本身功能,晋升为现象级的“网红打卡地”,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市中心的隐藏款”“薄荷味建筑”。它的成功,证明了城市更新并非大拆大建,对旧空间的创造性利用,反而能孕育出独特、吸引人的城市风景。
侠客岛里文创园区 图源:侠客岛里
玉双路的故事是成都城市发展史的一个切片,浓缩了从古至今的商业精神、工业记忆、饮食文化与生活美学。走在今天的玉双路上,我们是在品尝美食,是在打卡拍照,更是在阅读一部行走的、活色生香的成都历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