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阳光透过层叠的枝叶,在广州珠江公园“东山凝彩”的石板路上投下斑驳光影。24载光阴在这方天地里静静流转,让这座园中之园既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又焕发出时代的新意。
今年年初,第32届广州园林博览会热闹启幕。作为此次花事序列中的亮点工程之一,广州珠江公园对已有24年历史的金奖景观“东山凝彩”进行了精心复刻,使其以更开放、更包容的姿态重新回归公众视野。
重新走入大众视野的“东山凝彩” 叶劲枫 摄
“复刻不是回到过去,而是让古典园林用今天的语言继续生长。”作为该园最初的设计者、广东风景园林设计大师叶劲枫感慨万千。二十四年前,“东山凝彩”在第四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上惊艳亮相,荣获多重奖项;如今,这座坐落于珠江公园、历经岁月洗礼的经典园林,已成为广州城市变迁的活态见证,在新时代的语境下续写更动人的光彩。
匠心独运:金奖园林的诞生历程
2001年的广州城,正站在时代变迁的关口。第九届全运会的筹备工作如火如荼,彼时的珠江新城还是一片“繁忙的大工地”,推土机轰鸣声预示着一座现代化新城的崛起。而就在这片开发热土上,第四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盛大开幕,为这座千年商都注入崭新的园林意象。
时年25岁的叶劲枫刚步入职场两年,作为普邦园林(当时仍称“配套工程有限公司”)的年轻设计师,有幸参与到这场园林盛会中。在黄庆和等园林前辈的带领下,团队承接了东山区展园的设计任务——这就是后来荣获三项大奖的“东山凝彩”。
设计理念上,团队恪守“不做假古董”的原则。他们以岭南古典园林的山水骨架为基础,却用现代构筑物予以表达:水榭、亭台、桥廊、瀑布一应俱全,但手法却充满当代意识。“骨子里流的是传统岭南人的血脉,但手法上面要创新。”叶劲枫一边展示着当年由他亲手绘制的效果图,一边解释道。在那个电脑建模尚不普及的年代,每一笔手绘勾勒都凝聚着设计者们对岭南园林的当代诠释。
东山凝彩效果图 广州珠江公园供图
施工阶段面临巨大挑战。整个园博会施工周期不到两个月,各展园都在抢时间、抢场地、抢通道。“而且我们还给自己增加了很多高难度。”叶劲枫笑着回忆,彼时团队坚持使用真石料、实木材、雕刻板等优质材料,大多数构件都需要机械辅助吊装,“别人避重就轻,我们反倒迎难而上了。”在三班倒的紧张节奏中,这座凝聚着东山文脉的精品园逐渐成形。
园内每一处设计都蕴藏着深意:“东山旭日”用儿童雕塑表现东山区对教育的重视,“寿客菊潭”以菊花碧潭、秀石寓意秋菊盈园、健康长寿,景墙上刻满东山区历史记忆,永久定格历史闪光点……最终,这座占地仅数千平方米的精品园一举夺得庭园综合大奖、庭园设计金奖、庭院施工金奖等多项大奖,成为当年园博会上最耀眼的明星之一。
2001年刚刚建园的“东山凝彩” 广州珠江公园供图
更让设计者们意想不到的是,原定仅展出半年的“东山凝彩”,最终因其卓越的品质成为唯一被永久保留的展园,从此在珠江公园扎下根来,开启了与这座城市公园共同生长的二十四载岁月旅程。
2001年的“寿客菊潭”,这条瀑布24年间未曾停歇 广州珠江公园供图
时光流转:廿四载的生长与蜕变
二十四载春秋过去,“东山凝彩”与珠江公园共同经历了一场静默而壮美的蜕变:当年的小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平缓的地形被茂密的林冠覆盖;周边的农田蜕变成广州最繁华的CBD,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园子从“新园”变成“老园”,却焕发出更加沉稳深邃的气质。
珠江公园中有这样一组对比照片:2001年刚建成时,“东山凝彩”园内一览无余,天际线干净明朗;2012年,树木已经初具规模,开始形成自己的生态系统;到了2024年,参天大树几乎将整个园子拥抱入怀中。
2001年与2004年对比图 受访者供图
“我们既是建设者,也是观察者,更是回顾者——通过一个小园,看见自然与时间的演变。”叶劲枫打趣道,“孩子长高要买新鞋,树木长大要换植物。园林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流动的生命。但这也正是大自然最具魅力之处。”
随着时间推移,园子面临着诸多变化带来的挑战。首先,由于树木冠幅扩大,林下光照条件改变,原有喜阳植物生长受阻,需要重新配置耐阴品种;其次,岭南地区多雨潮湿的气候对木结构构筑物产生侵蚀,需要定期维护修缮;而最棘手的是,随着园子逐渐融入公园整体环境,许多游客甚至不知道其中还藏着这样一个精品园。“有一次我听到游客说‘这个角落好像有个老园子’,当时真是既欣慰又遗憾。”叶劲枫说。
“我们要让被时间掩埋的美重新显现出来,因此建立了‘修旧如旧、因时而新’的选择。”受珠江公园邀请,普邦园林作为复刻团队,进行了数十次现场调研,最终提出“显山露水”的设计理念:团队精心修剪和植物调整,让被遮蔽的地形起伏重新显现;清理水体,恢复溪流瀑布的灵动态势;同时保留时光赋予的沧桑感,让那些青苔斑驳的石头成为最美的岁月印记。
复刻后的“东山凝彩”形成一种时空交错的独特意蕴 叶劲枫 摄
创新是本次复刻的最大亮点。在保留原有岭南园林骨架的基础上,本次复刻巧妙地加入了竹艺、泡泡球等现代元素。在入口处设置的“画框”式装置,成为引导游客与“东山凝彩”标志石合影的最佳点位;民国电话机装置的创意,则来自叶劲枫的灵光一现:“这块石头形状特别像老式电话机,让我联想到东山区老房子里传来的电话铃声,这是一种与历史的对话。”
更难得的是,整个复刻过程中都秉持环保理念,大量使用可降解和可再生材料。金属拱门、竹艺装饰、纸质装置等,既确保了视觉效果,又贯彻了可持续发展理念。这种对传统的敬畏与对创新的追求,让“东山凝彩”在复刻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一个既能诉说往事又能对话当代的独特空间。
创新和环保均是本次复刻的亮点 叶劲枫 摄
生生不息:园林生命与人文情怀的交响
午后的微风轻拂过“东山凝彩”的树梢,游客们在水榭听琴、在画框前拍照、在石刻前驻足。这座历经二十四载春秋的园林,正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延续着它的生命故事。
此次复刻中,叶劲枫特意在凝彩轩放置了一架古筝。“有的人终其一生也不一定会接触古典乐器。”他解释道,希望提供一个契机,让市民能够亲近传统文化。而这个看似简单的设置,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们好奇地拨动琴弦,成年人驻足聆听,这个小小的举动让古典音乐与园林艺术产生了美妙的共鸣。他用“痛快”形容做园林的感受:“每一次创作都一定伴随着纠结与困难,这是‘痛’;但当你看到市民由衷的喜爱,一切付出都变得值得,这便是‘快’。”
本次复刻特意放进古琴,吸引大小朋友体验 叶劲枫 摄
“东山凝彩”生命的延续离不开一代代园林人的精心守护。珠江公园的管理者虽历经更迭,但对这座园子的珍视却一脉相承。“让人欣慰的是,他们都能理解这种价值,并用心守护。”叶劲枫评价道,公园的维护工作细致入微:木结构定期保养,石材裂缝及时修补,植物根据生长状况调整配植。最让人动容的是对水系的养护——二十四年来,瀑布流水从未间断,这背后是园林工人日复一日的精心维护。
如今,复刻后的园子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它不再只是一个观赏性园林,更成为一个多元化的公共文化空间。珠江公园在这里举办了传统雅集、花朝节巡游、自然教育课堂等活动,让古典园林与现代生活完美融合。这里既是老年人怀旧的地方,也是年轻人打卡的景点;既是孩子探索自然的乐园,也是文化爱好者交流的沙龙。
“我们只是搭了一个平台,人才是园中的内容。他们来了,空间就属于他们。”叶劲枫说,“东山凝彩”不仅是用来看的,更是用来体验的、用来生活的。望着园中流连忘返的游客,他道出心声,“而只要这个园子能够给人带来片刻的宁静与美好,我们的工作就有了意义。”
各个年龄段的人都能在“东山凝彩”找到乐趣 叶劲枫 摄
记者手记:园林与城市的共生寓言
夕阳西下,金色的光芒洒在东山凝彩园上。三五孩童在汀步石上跳跃嬉戏,白发夫妇坐在长廊下细语轻声,年轻人举着手机在画框装置前打卡留念……这一刻,古典与现代、自然与人文、历史与当下,在这方寸之地和谐相融。
东山凝彩的复刻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景观修复,它已成为广州城市精神的一种隐喻——尊重历史却不拘泥于形式,拥抱变化却不忘文化根脉。当市民在画框前合影、在古筝旁驻足、在碑刻前发问,这座园林便完成了从“空间”到“场所”的升华。
一代代园林人用二十四载光阴证明:真正的园林不是凝固的博物馆,而是始终生长、始终对话的生命体。它们记录时间,更参与时间;它们属于过去,更属于未来。
而在珠江公园中,园林与城市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这座历经岁月洗礼的东山凝彩园,也静静地见证着城市的变迁,守护着文化的记忆,向每一个来访者诉说着关于时间、关于生命、关于传承的永恒故事。
文 | 记者 孙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