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烽火台,指的是河北省赤城县杨家坟村这座烽火台。这里古柏环立,却掩不住五百年前铁马金戈的回响。
《长城路:边塞杨家烽火台》
杨家烽火台,指的是河北省赤城县杨家坟村这座烽火台。这里古柏环立,青冢静默,却掩不住五百年前铁马金戈的回响。这里安息着“塞上长城”杨洪,这位大明宣府总兵、昌平侯,北宋杨家将忠烈血脉的十九世传人。他自十八岁袭甲开平,至七十一岁魂归赤城,四十八年刀口戍边,以斡难河畔初啼的箭矢为誓,以伯颜山巅挺立的刀光为笔,将“保家卫国”写进大明北疆的每一片砖石。用一生把烽烟化作炊烟,让“杨家将”的烈烈旌旗,永远飘扬在华夏守土不屈的天空。
杨家坟村的明长城烽火台与明代名将杨洪密切相关,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杨洪出身将门世家,是北宋名将杨业后裔,其在赤城守边四十多年。他主持从独石口到潮河川增置堠台60处,杨家坟村中的烽火台很可能就是在此期间修建的。当时这些烽火台是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用于传递军情,若有敌人来犯,墩台上白天燃烟,夜晚点火,军情会在不断接力中迅速传递。
杨家坟村得名于明代名将杨洪的家族墓地。他其家族世代忠烈,驻守赤城四十八年,修建马营城、开辟军马草场、创建社学,被誉“塞上长城”。其母施夫人教导他“捐躯国家,乃吾杨氏之家法”,体现了杨家将忠勇报国的家风。施夫人去世后,安葬于今赤城县杨家坟村,杨洪命张姓族人世代守墓,逐渐发展成村落,取名“杨家坟村”。这里不仅是一个因守墓而成的村落,更是杨家将忠烈精神在明代边疆的延续之地。
杨洪为杨业第十九世孙,生于明洪武十四年,随父职从军,早年驻守开平卫,后长期活动于宣府、赤城、独石口等北部边塞要地。战功赫赫,威震北疆。据史料记载,“宣德八年,率军追剿边寇,在红山大败敌军。正统七年,在多凉亭击败兀良哈部,升任指挥同知。 正统九年,出兵大同,击败列苏部,升任总兵官,部下9900余人受赏。正统十二年,任总兵官,率军击退逼近京师的蒙古部队,擒获敌首阿归,俘获人马上万。”因战功卓著,蒙古部落称其为“杨王”,对其十分畏惧。
杨洪病重期间,上奏朝廷请求归葬赤城,表示“魂魄犹可守边”,同年去世,终年71岁。他把生命的终点自定为最后一道边关烽堠,集中体现了三种爱国精神:第一,国土至上、使命不卸的担当精神。生前镇朔,死后仍要以魂戍疆,个人生死让位于疆域安危,凸显“国土一日不可无守”的大义。第二,鞠躬尽瘁、死而不已的奉献精神。71载岁月本可还朝享禄,他却选择埋骨边山,把最后一丝“气力”化作无形的城墙,昭示着“奉献没有休止符”。第三,与士卒同命、与山河共魂的忠诚精神。不求归葬故里,而与昔日阵亡将士同眠塞上,将忠诚对象从皇室扩展到江山、军民,升华了“忠”的内涵。一句“魂魄犹可守边”,是明代版“青山处处埋忠骨”的生动注脚,也是华夏儿女“身死为国殇,魂亦护故乡”爱国情怀的千年回响。
2025年7月17日,作者走进杨家这座烽火台。烽台遗址仍提醒着人们,和平并非天然,而是有人曾用一生把战火挡在墙外。他已成为一方精神高地,爱国不是口号,是选择把生命坐标钉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向后人昭示着爱国,就是与国土同眠,与山河同在,与民族共生存。
许之丰摄影2025年7月17日记录于河北赤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