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各地的景点、博物馆逛了不少,文创也是买了一兜子,但拎回家细细一看,却有不少人开始吐槽了:“怎么这些东西都长得差不多?”
文创热度走高,吐槽也不少
网红景区、网红古街有模板,景点博物馆文创也出现模板了。这几年因为随处可见而被猛烈吐槽的“我在xx很想你”的标识牌就是其中一个代表,换个城市名字这个牌子就变成了打卡点出现在了景区,变成了景区文创挂件出现在了商店。
前几年走红的文创雪糕如今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当第一家博物馆突发奇想做出了文创雪糕大受欢迎之后,大量博物馆文创开始复制这个创意,文创雪糕遍地开花。在河南博物馆出品的考古盲盒凭借着“挖土”的创意玩法走红后,考古盲盒也被火速复制了,大街小巷遍地开花,哪里都能挖一铲子。
如果说创意的复制还只是让消费者没了新鲜劲,质量不佳就实在有点伤消费者的心了,仅就考古盲盒这一个品类,消费者的吐槽就不少:“挖掘的过程中,铜色漆随着石膏直接大片脱落了,最后清洗完的成品就保留了不到一半的漆,说不失望是假的。”“真的大避雷,和盒子上的图示就是两个东西,一股塑料感,价格翻倍,质量还很差。”
此外,还有一些文创因为过于敷衍或者创意选择不当被消费者批评,比如某品牌出品的梵高耳朵橡皮擦,灵感来源于梵高割耳,被吐槽“拿梵高一生最不幸的事情开玩笑,有没有最起码的同情心。”一些鲁迅文创走了“恶搞风”,同样被消费者批评为是对鲁迅的曲解和不尊重。
一些文创出现的常识性错误更是叫人摸不着头脑,比如某景点诗人文创,卡牌上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被写成了“两只白鹭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各个景点、博物馆几乎都有的团扇文创也成了吐槽避雷高发区,“中看不中用”是不少消费者的心声,价格本身不算低,但质量并不如人意,迷你异形团扇不能扇风只能当摆件还是其次,更糟心的是主制扇柄质量糟糕,没有抛光打磨,被倒刺扎伤的人不在少数。
文创需要“创”,别让“必买”成“避雷”
国家文物局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博物馆文创产品销售收入34.28亿元,比上年增长63.7%,文化符号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热点。对于年轻的消费者来说,文创是社交方式,也是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文创市场扩张速度快,竞争压力大,各个博物馆、景点、出版商都在制作文创,文创市场可以热火朝天,文创的创作者们却不能跟着脑子发热。
文创二字,“文”是根本,“创”是生命。“文”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文创产品的根基,给予其深度和内涵。“创”意味着创新、创造,是对传统文化的重新演绎和诠释,是赋予文创产品活力的关键。
现如今,文创经济中最令人担忧的问题之一是创意不足,当一个新鲜的文创刚刚横空出世,要不了几天模仿产品就开始在流水线上狂奔,到了消费者眼前就变成了到处都是“同款”,不管是走到什么博物馆的文创商店,都有似曾相识之感。这样流水线式的复制创意并不利于文创经济持久、健康的发展,一拥而上的蹭热度、蹭创意,本质上是一种短视,只追求眼前短期的利益,心浮气躁。大量同质化、低附加值的商品难以让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进而影响文创产品的市场接受度。为了追求更快上市更高的利润,偷工减料在所难免,低质量高价格的文创摆上了柜台,这样的文创商品消费者只会上一次当,把文创产品做成一次性生意,还想要传播文化简直天方夜谭了。
文创的持续发展,终究要回归对 “创” 的深度探索,而这种探索的核心,在于平衡文化价值的深挖与情绪价值的共鸣。真正的创意从不是对文化符号的简单挪用,而是要钻进历史的肌理,打捞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文化密码,深入文物背后的历史源流,发现那些能够引发今人共鸣的闪光,让每一件产品都成为 “可触摸的历史切片”,这种对文化内涵的精准转译,才能摆脱“旅游纪念品”的浅层定位。挖掘情绪价值为文创注入了当代生命力,年轻消费者购买文创,本质上是在寻找一种情感认同与自我表达。故宫博物院推出的 “金榜题名” 文具套装,不仅复刻了古代科举试卷的纹样,更在礼盒中加入了可书写心愿的 “许愿笺”,精准捕捉了当代人对学业事业的期许;苏州博物馆的 “平江路雨景” 香薰,以水墨画为灵感调制香气,将江南烟雨的诗意转化为嗅觉体验,满足了人们对雅致生活的向往。这些产品的成功证明,文创需要成为 “情绪载体”,让消费者在使用中获得精神慰藉与文化归属感。
文创的健康发展需要创作者沉下心来做慢功夫,摒弃 “蹭热点赚快钱” 的浮躁心态,花费时间研究文化本源 —— 从古籍文献中梳理符号演变,从民间习俗中挖掘精神内核,再结合现代设计语言进行创新转化,更要敏锐捕捉时代情绪,将文创从 “元素堆砌” 转向 “精神呼应”,唯有如此,文创才能真正摆脱同质化困境,实现附加值的提升。当消费者拿到的不仅是一件商品,更是一段可感知的历史、一种能共鸣的情绪,文创才能从 “一次性购买” 变为 “持续性认同”,让文化在使用中自然流淌,而非在货架上默默蒙尘。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呢记者 沈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