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省交通运输厅】
冰蚀岩盆星罗棋布,角峰与冰斗交织出亿万年地质史诗,国道227理塘至亚丁公路稻城段沿线,河流、森林、野生动物构成一幅绝美的画卷。行驶至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桑堆镇所冲村最佳观景带,新投入运营的“稻路”驿站倚山面水,藏式石墙与雪山同框。停车、充电、喝咖啡、观雪山,十分钟便能让过往司乘人员实现从“行者”到“游人”的身份切换。
“小驿站”折射“大棋局”。2020年年底,交通运输部正式批复四川交通强国试点方案,“推进交通与旅游、文化融合发展”“高原山区公路建设创新”等七项试点任务有序推进。自此,在高原山区之上,四川以顶层设计绘蓝图、服务提质增亮色,通过公路提档升级、完善配套服务、旅游化改造等专项工程,建设了“国道318世界最美景观大道”、国道544川主寺至九寨沟旅游公路、国道227理塘至亚丁公路等多个交旅融合精品线路,用交通的“线”,串联景区的“点”,推动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不断升级。
国道544川主寺至九寨沟旅游公路
顶层设计科学规划
四个“大”字落子成势。2023年以来,四川先后提出“大峨眉、大九寨、大香格里拉、大蜀道”四大交旅融合示范区,一张覆盖13个市州、串联80%核心景区的顶层设计图全面铺展。
对标打造世界级文旅风景道的目标,旅游公路还应具有哪些要素?面对尚无统一技术标准的状况,四川开始探路摸索。
2024年,《四川省旅游公路设计指南(试行)》《四川省公路旅游标识体系(试行)》、四川交旅融合“1﹢3”品牌LOGO等规范标准和标识体系等相继发布,回答了什么是旅游公路、新改建旅游公路如何设计、既有公路如何进行旅游化改造等系列问题,也全面夯实了山区高原公路旅游化改造的基础。
2025年,四川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将“‘打造精品线’交旅融合建设行动”作为年度“五大行动”之一进行安排部署,资金、政策、项目一表下达、挂图作战。
随着交通运输厅印发《“打造精品线”交旅融合建设行动2025年工作方案》,加快建设高品质交通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推进交通与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全力打造交旅融合示范区金字招牌的步伐越发稳健。辽阔的山区高原上,规划阶段就将服务区、观景台、骑游道同步选址;建设环节同步预留充电桩、通信基站;运营阶段同步植入文化IP、智慧管理……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正让交旅融合从理念切实落地。
在此基础上,四川还出台了《四川省高速公路服务区设计与建设标准》《山地(齿轨)轨道交通技术规范》等地方标准,将交旅融合发展理念融入交通运输的各个领域,为交旅融合积累了四川经验。
服务提质润物无声
政策落笔,服务生花。
国道544川主寺至九寨沟旅游公路全长123公里,设置3处观景台、4处停车带、5公里骑游步道、1处露营点位,公路主动“弯”进最佳取景框,成为“九寨沟—黄龙”世界遗产走廊的“最美延长线”;把视线移向川西另一片高原,国道227理塘至亚丁公路“舍近求远”绕河湾、过花海,让游客领略格聂神山的绝美倒影。
国道227理塘至亚丁公路
与普通公路设计以‘公路’本身为研究对象不同,旅游公路设计是以‘游客’为研究对象,站在游客的角度思考问题。道路可以设计走直线,却沿着河湾绕了一圈,就是为了将沿线的景观、景点等旅游资源和产业串联起来,增加公路的观赏性和体验感。
从“到此一游”到“沉浸漫游”,四川把精心服务融进了高原山区公路的每一延米。
折多山环保厕所采取水泡混合微水及无水双冲、微生物降解、太阳能储热保温、负压异味源分离技术,实现了高原高海拔地区“防冻、防臭”,解决了“如厕难”的问题。如今,国道318川藏南线上的25座环保厕所让“方便”更方便。
新都桥服务区把“车充电、人吸氧、车加氢、站供暖”装进一座“近零碳”建筑,“一秒一公里”超充和换电技术,开创了高原超充新模式;稻城“稻路”驿站屋顶光伏板年发电量可供驿站自给自足,剩余电力反向输送电网,实现“风景变电能、电能助出行”……高原山区公路沿线正在加快打造的多个主题服务区和绿电走廊,在丰富游客多元化体验的同时,也为世界首条高原绿色超充电走廊的行程落下伏笔。
新都桥服务区超充站
今日之蜀道,用政策的高度与服务的温度给出了答案——让交通成为旅游的开场白,让旅游成为交通的压轴戏,在“1﹢1>2”的融合效应中,铺展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新画卷。
来源:中国交通报
由四川省交通运输厅整理编辑
转载请注明出处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