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踏上榆林这片土地之前,我对陕北的印象还停留在那些老照片和电影里:一片黄土高坡,干涸的土地上,小毛驴拉着磨,老汉抽着旱烟,院里的青砖地滚烫,黄土砌的窑洞年久失修,木门木窗摇摇欲坠。然而,当我真正来到榆林时,眼前的景象却让我大吃一惊。这里不再是记忆中的那片荒芜,而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高楼大厦林立,街道干净整洁。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织,古老的窑洞成了景点,而人们的生活早已融入了现代的节奏。
聆听历史的回声
榆林的第一站,我选择了石峁遗址。这座距今 4000 多年的城池,经过考古发掘,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且相对独立的石构城址组成,出土了玉器、精美壁画、石雕人像等珍贵文物,被评为当年的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和世界郊野考古项目之一。站在遗址之上,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看到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场景。这不仅是一次考古学上的重大发现,更是将中国文明起源的历史大大向前推进,被誉为“中国文明的前夜”。
在遗址附近,我有幸听到了一段榆林民歌。那悠扬的旋律、质朴的歌词,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让我对这片土地的历史有了更深的感悟。民歌中唱道:“石峁的风,吹过千年,祖先的足迹,印在心间。”这简单的歌词,却蕴含着对祖先的敬仰和对历史的传承。
江南水乡与塞北风情的交融
离开石峁遗址,我来到了红石峡。这里距离榆林城区仅十分钟车程,却有着“江南水乡”的美誉。两山雄峙,一川清流,红山夕照,景色美不胜收。游客们在这里泛舟、戏水,享受着难得的悠闲时光。红石峡不仅有江南的柔美,更有塞北的豪迈。这里的摩崖石刻群被誉为“塞上碑林”,每一处石刻都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在红石峡,我再次听到了榆林民歌。这次的旋律更加欢快,歌词也充满了生活气息:“红石峡的水,清又甜,江南的景,塞北的天。”歌声中,我感受到了榆林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自豪。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既享受着江南的温婉,又传承着塞北的豪迈。
长城的守护者
榆林古称上郡,大漠草原、黄土高原、黄河、长城交相辉映。镇北台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台”,是榆林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站在镇北台上,远眺长城蜿蜒起伏,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豪情。这里见证了榆林的沧桑变迁,也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
在镇北台下,我遇到了一位老艺人,他正在弹奏着三弦,唱着榆林民歌。那沧桑的嗓音、激昂的旋律,让我仿佛回到了古代的战场。歌词中唱道:“镇北台高,长城长,保家卫国,心向阳。”这不仅是对镇北台的赞美,更是对榆林人坚韧不拔精神的颂扬。
舌尖上的陕北
榆林不仅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壮丽的自然风光,还有令人垂涎的美食。这里地处黄土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交汇处,饮食文化上也体现出独特的“边塞特色”。羊肉是榆林的招牌美食,无论是烤全羊、烤羊肉,还是炖羊肉、羊杂SUI,都深受游客的喜爱。榆林羊子养殖历史悠久,所产羊肉香而不膻、肥而不腻,被誉为“无羊肉不成席”。
在榆林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以羊肉为食材的饭店。每天清晨,大小杂SUI铺都挤满了市民,他们端着热气腾腾的羊杂SUI,大快朵颐。羊杂SUI又叫“羊杂烩”,由羊的头、蹄、血、肝、心、肠、肚等混合烩制而成,根据所添加东西的不同,还可以分为全羊杂、粉杂SUI和面杂SUI等。而说到炖羊肉,榆林十二县区各有不同,但炖时都讲究时间的长短以及保持羊肉的原汁原味,特别是大都配有一种本地产的地椒叶,使得羊肉吃起来特别香而不腥。
除了羊肉系列,榆林还有其他诸多美食,如荞面系列(荞面饸饹、荞面饹公式)、小米与豆制品系列(黄馍馍、豆腐宴)、土豆系列(洋芋擦擦、黑楞楞)等。每一种都深受当地老百姓喜爱,也是款待宾客的上等佳肴。
在品尝美食的过程中,我常常能听到榆林民歌。这些民歌不仅唱出了榆林的风土人情,也唱出了榆林人对美食的热爱。歌词中唱道:“榆林的羊,香又鲜,荞面饸饹,味道甜。”这些简单的歌词,却让人感受到了榆林美食的魅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