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早上6点半,在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溪洛渡艺术团院坝,30名演职人员已集合完毕。他们将行李、道具装满大巴车,精神抖擞地踏上了外出演出的行程。与以往外出巡演不同的是,这次的目的地是3000多公里外的上海闵行,他们将在“春申美好生活季”亮相,把云南永善的民族文化盛宴带到魔都。
9月14日晚,“春申美好生活季”暨旅游节第六届江南吃货节活动在力波九坊隆重启幕。演出现场,一段寓意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彝族女子群舞《索玛花开·幸福来》吸引了大批市民围观。溪洛渡艺术团的舞者们依次登场,他们身着云南永善本土彝族服装,手捧艳丽的索玛花,以欢快的舞步和灿烂的笑容,演绎新时代美好生活图景。
沪滇情深
吃货节藏着“滇”味惊喜
9月15日下午,演员们马不停蹄地走进养老院,在慧音剧场为养老院的老人们献上了精彩的专场演出。当天晚上,吃货节现场开启了溪洛渡艺术团专场演出,彝族原生态小合唱《彝歌唱响山坡坡》,带着乌蒙山区的山野气息,让市民仿佛置身云南永善;舞蹈《走在幸福的路上》更是生动诠释了闵行与永善从陌生到熟悉、从帮扶到携手的协作历程。
美食的香气与歌舞的活力交织,让黄浦江畔涌动着来自乌蒙山区的独特韵味,更为闵行与永善的沪滇协作故事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专场表演尾声,现场观众纷纷起身参与火把舞的欢乐互动中,更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与演职人员合影留念。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观众提前一个小时就到达了主舞台,住在附近的一位居民林女士傍晚6点多就过来了,现场的表演让她十分惊喜。“表演氛围很有情境,我感觉自己穿越到了云南。”林女士说,因为自己曾经去过云南旅游,所以在看到节目预告的时候就很感兴趣,于是特意跟家人一起来现场了,她表示,整个江南吃货节活动都给她眼前一亮的感觉,舞台表演也很丰富,服装道具都很有特色,希望以后还能在闵行看到类似的活动。
据介绍,为了此次表演,他们准备了近一个月,精心设计了具有云南永善民族特色的原创歌舞和互动环节。“为了对应吃货节主题,我们把开场歌舞设为《敬酒歌》,也有助于点燃现场的气氛。”
据王明介绍,此次呈现的节目,既有民族特色群舞《苗乡笙韵》《索玛花开·幸福来》,也有非遗节目葫芦丝名曲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多情的巴乌》等,还有增进民族团结的现场互动节目《三跺脚》《彝族达体舞》。“我们在编排节目时,特意筛选了极具特色的节目,这些节目在上海很少见到,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把民族特色、非遗文化传递出去。”
走出大山
这个艺术团“来头不小”
两天3场演出、演职人员连轴转、原创节目近30个……其实,这个成员平均年龄仅25岁的艺术团早已在当地拥有不小的人气。
永善县溪洛渡文化演艺有限公司初步组建于2007年9月,2010年5月,正式改组为永善县溪洛渡艺术团。作为长期活跃在县内外的一支“红色文艺轻骑兵”,多年来,艺术团深入贫困乡村、田间地头、农家小院、偏远学校、企业军营、扶贫一线,把党委、政府的声音和丰富的“文化大餐”送到群众家门口,切实解决偏远地区群众“想看戏、爱看戏、看戏难”的问题。
(资料图)
王明是苏州人,2015年就来到了艺术团,2019年回江苏,几经周折后,2022年再次回到艺术团。在王明身上,既保留了传统艺术的特点,也增加了现代艺术的创意,加入艺术团不久后,他便成为了中坚力量,担任团里的艺术总监,负责演员招募培训、人员统筹、节目编排、对外沟通等工作。虽然日常工作琐碎,但他依旧没有放弃自己对专业的热爱,在多个表演中兼任了歌唱演员、主持人等。
记者了解到,这个艺术团中,像他这样身兼多职的演员还真不少,甚至还有非科班的歌手。
或许是热爱,也或许是天赋,一个偶然的机会,理发师吉牛尔体的歌唱天赋被王明发现,进团后,吉牛尔体得到了专业指导和培训,唱歌技巧进一步提升,再加上自身努力,他成为专业的民族歌曲rapper。“当时没想太多,因为喜欢唱歌就来了,现在不仅收入增加了,还能到处去演出长见识,对自己的提升帮助很大。”从理发店到舞台,变了的是身份,不变的是他对生活的热爱、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演出结束后,张凤波还没来得及换衣服,便做起了行政后勤的工作。她笑着说,其实她的专业是学前教育,因为热爱舞蹈,加入了艺术团,不忙的时候也做起了行政后勤的工作。“我们的艺术团是一个温馨有爱的大家庭,大家都尽心尽力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民族文化融合
妆造服饰尽显非遗元素
9月11日,出发前往上海的两天前,王明正在组织最后一次带妆联排,走台、妆造、灯光……王明没有放过一点细节。王明说,每次外出表演都是一次宝贵的文化交流机会,大家都会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基本放弃了休息时间,加班排练更是常有的事。
此次路途遥远,他们需要乘坐5个小时的大巴到宜宾,再搭乘飞机前往上海,虽然旅途劳累,但大家的脸上洋溢着笑容,他们中间有不少人都是第一次来上海,对行程充满了期待。“虽然辛苦,但是大家都很兴奋。”王明说,这次带来的演职人员中,最年轻的仅17岁,很多都是第一次走出大山坐飞机,第一次来到上海。
表演现场,记者看到了这位小演员刘政鸿。他稚嫩的脸上透着些许紧张和期待,表演结束后,还未来得及擦干脸上的汗水,他便迫不及待地分享着自己的感受。“我去打卡了东方明珠和外滩,吃了有名的蟹黄汤包,感觉很不错,期待下次再来上海。”刘政鸿说,自己是学杂技的,今年刚毕业就被招进了艺术团,这次表演了彝族舞蹈,希望能把少数民族的文化带给上海的朋友。
不同于刘政鸿,彝族演员杨以付是第二次来到上海。这次他也带来了不一样的彝族文化。“这件演出服是我妈妈给我做的,上面绣了有趣的植物叶子,想传递生生不息的精神文化。”杨以付说,其实他的妆容也有一些小巧思,在他的额头上,有一个像火一样的图腾标志,这是他们部落的文化信仰,象征着富含生命力的民族文化、大团结的情感纽带。
“每件衣服、每个妆造都是独一无二的。”王明介绍道,仔细看会发现,演员们的演出服装都是精心设计的,融入了不少非遗元素。“像女演员会在演出服上DYI一些蜡染纹绣,增加视觉效果,男孩子会在额头、脸颊、胳膊上画上图腾,也有一些像羊皮鼓这样的纯手工制作乐器。这些为整个演出增加了更多文化元素。”
文化的融合不仅在舞台上,更在一次次与闵行的交流互动中,存在于每个观众发自内心的掌声里,三场演出中,永善县溪洛渡文化演艺有限公司的演职人员与闵行的观众、养老院的老人们留下了很多有爱的瞬间,她们将上百只亲手制作的香包送给了闵行亲人,希望用这种方式让更多人爱上云南,记住不同的民族文化。演出结束了,但闵昭一家亲的故事仍在继续……
记者:杨陶然
视频:戴立骅 庄辰昊
初审:陈依婷
复审:方雨斌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