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渔家非遗的指尖传承到运河夜游的数字光影,从龙虾美食的烟火升腾到露营经济的潮流兴起,从文创产品的巧思设计到闲置资源的焕新利用……济宁市鱼台县深挖“鱼米之乡”文化底蕴,以文旅融合为突破口,在“强文旅、促消费、兴产业”的实践中破局突围,迸发出更强劲的经济新活力。
文化互动,丰富多元体验新感受
“大漆调漆要加稀释剂,慢慢搅拌,一定要调到位,一个葫芦要刷到30层左右的大漆,层数越多打磨出的纹路越漂亮,推光后成品会更惊艳。”在王庙镇旧城海子景区的“非遗小课堂”上,大漆葫芦非遗传承人田知新耐心地指导着参与研学的学生。这里不仅能体验渔家打鱼、拓印等特色活动,还能领取研学护照,集章兑换葫芦雕刻、木版年画等非遗手作礼包,让文化传承有了“可带走”的温度。
鱼稼里广场同样热闹非凡,非遗体验馆里,Q版鱼台风景书签、运河主题折扇等文创产品琳琅满目,互动区里游客亲手绘制扇子、制作泥塑,不时传来阵阵笑声。“以前觉得非遗离生活很远,现在能亲手做、直接买,感觉传统文化活了。”专程来打卡的游客张贤贤说。
夜幕降临,孝贤广场上,一场“中医药文化夜市”在此开市,鱼台县卫健局组织全县10家医疗机构,开展中医专家现场坐诊。“这个活动不仅能体验中医药服务,还能让我们年轻人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中医药知识。”市民王诗涵表示。前来逛夜市就诊、咨询、体验的群众络绎不绝,中医专家免费为群众提供中医药特色服务,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盘活资源,搭建文旅发展新场景
“以前这片闲置房没人住,自从改成了乡俗民宿,生意非常红火。”张黄镇齐楼村村民齐伟看着自家翻新后的房子,满脸笑意。今年以来,鱼台县全力盘活闲置资源:孟楼、齐楼露营地首开夜游模式,灯光点亮乡村夜空;“谷亭里”产业园引入非遗工坊,老街区变身“文化打卡地”;王庙镇利用现有资源,推出水上旅游项目。通过各项举措,让运河风光成为“流动的风景”,沉睡的资源变成了增收的“金疙瘩”。
鱼台县博物馆的升级同样亮眼。按照“展、演、研、宴”四大功能重构空间后,数字化展陈让馆藏文物“开口说话”,游客既能看文物展览,也能参与非遗展演,博物馆从“参观场所”变成了“文化体验中心”。
而惠河、西支河的“千年运河”沉浸式夜游项目,更用全息投影、数字光影还原运河历史,游客“乘船而行”,仿佛穿越时空,“人在画中游”的体验让鱼台夜晚人气倍增、商气更旺。
业态创新,打造全域消费新亮点
“龙虾消费季的举办,不仅是一场美食的盛宴,更是推动小龙虾全产业链发展的重要契机。我们聚焦实际需求投入资源,积极探索市场化、可持续的务实节约机制,因地制宜策划各项活动,不仅提升了鱼台龙虾的知名度,还带动了周边产品的销售,促进了当地餐饮、旅游等产业的繁荣。”鱼台县融媒体中心总编辑马鑫表示。据了解,鱼台县围绕龙虾IP,坚持“精益求精、务求实效”,探索“政府主导+市场参与”模式,通过以商招商引入龙虾深加工、主题餐饮项目,让龙虾产业从“季节性热销”变成“全年性产业”。
此外,鱼台县还举办了“烟火滨湖·夜享大棠”、西支夜市,组织运河大集新春季、“稻乡水城·约惠孝贤”踏青消费季、桃花季、梨花季、五一渔趣季等“乡村好时节”系列促消费活动140余场,带动消费1.52亿元。引入了文创雅集、沉浸式演艺等业态,打造“一景一画、一店一韵、一巷一忆”的消费场景,推动旅游产业从“单点突破”迈向“全域提质”。
“下一步,鱼台县将结合孝贤文化、运河文化,推出‘龙虾+旅游’精品线路,让‘鱼台龙虾’不仅是美食符号,更变成带动县域文旅发展的‘金字招牌’。”鱼台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赵磊表示。
(大众新闻记者 吕光社 通讯员 张子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