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翠华山,以天地为幕,以唐诗为魂,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在秦岭北麓徐徐展开。2025“诗意·秦岭”主题文化活动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次深具时代意义的文明传承实践。它用创新演绎让唐诗之花绽放于当代土壤,更以秦岭为轴心,串联起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时代精神的多元维度。
秦岭作为中华文明的天然殿堂,其山峦叠嶂中本就蕴藏着无数唐诗的地理密码。西安以“秦岭为魂,唐诗为脉”的构思,将《使至塞上》的苍茫边塞、《将进酒》的豪情万丈置于真实山水间,使观众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成为诗意时空的沉浸者。这种以实景激活文本、以艺术重构意境的创作方式,让传统文化脱离了书本的静态存在,获得了可感可触的生命力。
这场活动见证了秦岭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双向奔赴,让人民群众实现了自然和人文的双重受益。近年来,西安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不断提升秦岭保护整体效能,2023年8月成立“挖掘秦岭北麓生态和人文价值工作专班”,努力推动秦岭生态价值和人文价值创新性挖掘、创造性转化。从“保护”到“赋能”,西安正以深耕融合,使自然与人文相得益彰,为城市发展注入可持续的文化动力,更彰显西安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文化兴市、建设世界人文之都的坚定决心。
这场活动并非是简单的文化展演,而是开启了以“生态、发展、文化三位一体”为理念的系统工程。通过打造秦岭终南山文化公园,整合文物遗址、民俗古镇等资源,西安正将文化传承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既保护了秦岭生态,又激活了地域文化基因,更创造了文旅融合的新范式。这种探索回应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命题,为传统文化赋能当代生活提供了示范。
当普通民众脱口而出“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时,传统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流淌于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基因。这种群众参与性,恰恰印证了真正的文化传承必须扎根于人民的情感认同。
西安市打造“唐诗之都”的愿景,在此次活动中得到了具象化的呈现,而此次活动也将拉开西安市打造“唐诗之都”的序幕。从“诗意·秦岭”到规划中的“非遗·秦岭”“秦腔·秦岭”,一系列主题文化活动正在构建一个立体的长安文化矩阵。这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回溯,更是对城市身份的重新锚定,通过激活唐诗这一超级文化IP,西安正将千年古都的文脉优势转化为当代城市发展的独特标识。
文化传承的最高境界,是让经典融入日常、让美学浸润生活。当秦岭的云雾与李白的诗句交织,当百姓的吟诵与艺术家的演绎共鸣,中华文明的生命力便在这样古今交融的瞬间熠熠生辉。期待西安继续以秦岭为纸、以文化为墨,书写出更多“诗与远方皆在长安”的当代篇章。(西安网特约评论员钱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