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出发,无论是搭一小时高铁还是开两小时自驾,只要踏入保定老城,总会被一座突兀而起的阁楼拽住视线——红墙黛瓦在灰蒙蒙的民居间格外醒目,三层重檐如展翅的飞鸟,檐角垂落的风铃在风里轻轻摇晃,那便是大慈阁。保定人常说“不到大慈阁,何曾来保定”,起初总觉得是寻常的城市宣传语,可真站到它跟前,才懂这话里藏着的,是老保定人对这座阁楼刻在骨子里的偏爱。
我遇见大慈阁的那天,刚从白石山下来,双腿还带着爬山后的酸痛,逛完直隶总督署更是累得只想找地方歇脚。本想着远远拍张照就走,可当脚步不自觉挪到穿行楼北街57号,看到那方“真觉禅寺”的门楣时,还是忍不住停住了。山门是单檐歇山顶,不算宏伟却透着股规整的劲儿,朱红的门板上留着经年累月的划痕,门簪上雕刻的花纹虽有些模糊,却依旧能看出当年的精致。来往的行人大多步履匆匆,有提着菜篮子的阿姨,有背着书包的学生,偶尔有人像我一样驻足,举着手机对着山门拍两张,又很快融入巷子里的烟火气里——大慈阁就像这样,不声不响地立在城中心,与保定人的日常生活缠在了一起。
没能进阁里细看,成了那次保定之行最大的遗憾,可光是站在阁外仰望,就足够让人惊叹。大慈阁的主体建筑有三层,重檐歇山布瓦顶层层叠叠,从下往上看,每层的檐角都微微上翘,像被风吹起的衣角,既不张扬又满是灵动。最底下一层的廊柱又粗又直,支撑着整座阁楼的重量,柱身上隐约能看到斑驳的彩绘,虽辨不清具体图案,却为这古朴的木构添了几分亮色。据说这座阁楼是元代蔡国公张柔在1227年建的,算下来已有近八百年历史,可仰头看那木构的咬合处,依旧严丝合缝,仿佛时光在它身上格外手下留情。
后来翻资料才知道,大慈阁原本叫大悲阁,后来才改了名字,如今它不只是一座阁楼,更是一组寺庙建筑的统称,占地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在寸土寸金的老城区里,算是不小的规模了。天王殿后面,东边是钟楼,西边是鼓楼,想象着从前没有闹钟的日子,清晨钟楼的钟声响起,整个保定老城都能听见,那该是何等热闹的景象。现在虽听不到钟声了,可站在阁前的空地上,闭上眼睛,仿佛还能脑补出晨钟暮鼓的画面,能看到穿着僧袍的僧人从阁里走出,能看到香客们虔诚地跪拜,能看到孩子们在空地上追逐打闹——这些早已消失的场景,似乎都藏在大慈阁的木构里,等着有人去想象,去拼凑。
最让我意外的是,这样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阁楼,竟然是免费开放的。现在很多地方的古迹都要收不低的门票,可大慈阁却大大方方地敞开大门,任人参观。后来跟一位保定本地的大爷聊天,他说:“这大慈阁是咱保定的根,哪能收钱呢?老辈人都在这儿祈福,现在年轻人也该多来看看,知道咱保定有这么个宝贝。”大爷的话很朴实,却道出了大慈阁在保定人心里的分量——它不是冷冰冰的文物,而是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记忆的“老伙计”,是能让保定人找到归属感的地方。
想起那天在阁外拍照时,遇到一对年轻情侣,女孩举着手机,男孩在旁边指挥:“再往左一点,把阁楼的顶拍全了。”女孩抱怨:“人太多了,总有人入镜。”男孩笑着说:“这才叫生活嘛,你看那边卖糖葫芦的,还有下棋的大爷,跟大慈阁放一块儿才好看。”确实,大慈阁周围没有刻意营造的“古风氛围”,没有穿着汉服拍照的商业团队,只有最真实的保定老城生活——巷子里的小吃摊冒着热气,棋牌室的窗户里传来搓麻将的声音,老人坐在小马扎上晒太阳,聊着家长里短。这样的大慈阁,没有距离感,反而让人觉得亲切,就像一位看着保定人长大的长辈,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烟火气。
后来我总在想,为什么大慈阁能成为保定的标志?论年代,它比不上那些唐代的古寺;论规模,它也算不上特别宏大。可偏偏就是这座元代的阁楼,成了保定人心里“来了就得看”的地方。或许是因为它见证了保定的变迁吧——从元代的建城,到明清的繁华,再到如今的现代化,它就像一个沉默的观察者,看着保定从一座小城慢慢发展成现在的模样,看着一代又一代保定人出生、长大、老去。或许也是因为它身上的“烟火气”,它没有被圈在高高的围墙里,没有与普通人的生活隔绝,而是与保定人的日常紧紧连在一起,成了这座城市最鲜活的记忆载体。
现在每次想起保定,最先浮现的不是直隶总督署的威严,也不是白石山的壮丽,而是大慈阁的模样——红墙黛瓦立在老城中央,檐角的风铃在风里轻响,周围是热闹的人群和熟悉的乡音。我总跟朋友说,下次去保定,一定要补上这次的遗憾,进阁里好好看看,看看那三层阁楼里藏着的故事,看看天王殿里的造像,听听钟楼的钟声(哪怕只是想象中的)。还要在阁外的巷子里多逛一会儿,吃一串保定的糖葫芦,跟下棋的大爷聊聊天,感受一下被大慈阁守护的保定烟火气。
有时候会想,像大慈阁这样免费开放的古迹,在全国还有多少呢?它们不追求门票收入,不搞商业开发,只是安安静静地立在那里,等着人们去发现,去感受。或许正是这份纯粹,让它们更有魅力。也有人会争论,免费开放会不会增加保护的难度?会不会因为人多而破坏古迹?可看到大慈阁周围人们自觉爱护的样子,看到工作人员认真巡逻的身影,又觉得这种担心有些多余——当一座古迹真正走进人们的心里,成为大家共同的牵挂时,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去守护它。
不知道下次你去保定的时候,会不会像我一样,特意绕到穿行楼北街,去看看那座立了近八百年的大慈阁?会不会也站在阁外,看着周围的烟火气,想起那些藏在木构里的千年故事?或许你也会跟我一样,在离开的时候默默许下心愿:下次再来,一定要好好逛逛这座“保定之根”,一定要听听它跟这座城市的悄悄话。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